太平鼓
词语解释
太平鼓[ tài píng gǔ ]
⒈ 打击乐器。舞蹈时用。在一个带长柄的铁圈上蒙以羊皮或驴皮,饰以彩画,柄上缀十余小铁环,用细长鼓槌敲击,即发出咚咚铮铮的声响。参阅清·王夫之《杂物赞》、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太平鼓》。民间舞蹈。表演时一边击太平鼓,一边舞蹈或演唱。按唐·张祜《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诗云:“画鼓拖环锦臂攘,小娥双换舞衣裳。”是唐时已有此类舞蹈。
引证解释
⒈ 打击乐器。舞蹈时用。在一个带长柄的铁圈上蒙以羊皮或驴皮,饰以彩画,柄上缀十馀小铁环,用细长鼓槌敲击,即发出咚咚铮铮的声响。参阅 清 王夫之 《杂物赞》、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太平鼓》。
⒉ 。 明 清 时民俗,春节期间,使儿童挝鼓跳舞,歌“太平年”,为迎年之乐,亦名“太平鼓”,为古代腊鼓逐疫之遗风。现流行于 河北、东北、内蒙 东部等地农村的民间曲艺“太平鼓”也叫“单鼓”、“羊皮鼓”。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灯市》、 清 李声振 《百戏竹枝词·太平鼓》。。 明 清 时民俗,春节期间,使儿童挝鼓跳舞,歌“太平年”,为迎年之乐,亦名“太平鼓”,为古代腊鼓逐疫之遗风。现流行于 河北、东北、内蒙 东部等地农村的民间曲艺“太平鼓”也叫“单鼓”、“羊皮鼓”。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灯市》、 清 李声振 《百戏竹枝词·太平鼓》。
引民间舞蹈。表演时一边击太平鼓,一边舞蹈或演唱。按 唐 张祜 《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诗云:“画鼓拖环锦臂攘,小娥双换舞衣裳。”
是 唐 时已有此类舞蹈。 宋 代民间有鼓笛拍板演唱,名“打断”, 政和 初年禁用鼓板唱北曲,民间改名曰:“太平鼓”
国语辞典
太平鼓[ tài píng gǔ ]
⒈ 乐器名。以铁为腔,径四、五尺,蒙以皮纸,下有柄,串铁环,振动有声。旧时常用于春节时,或祭祀、跳神等活动。唐代已有,宋代称为「打断」。
⒉ 流行于北平、东北、陕西、宁夏等地的舞蹈。各地跳法不同,表演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一面击太平鼓,一面舞蹈或演唱。政和初曾被禁止,民间改名为「太平鼓」。
分字解释
-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白天有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相关词语
- tài wēi太微
- tài cù太蔟
- tài yáng rì太阳日
- tài láo gōng太牢公
- tài cháng gōng太常公
- zuì tài píng醉太平
- chén tài辰太
- tài yáng hēi zǐ太阳黑子
- tài shàng太上
- tài yuán太元
- tài yáng太阳
- tài píng fǔ太平斧
- tài bǔ太卜
- tài píng lìng太平令
- tài xué太学
- tài xuán太玄
- tài chǐ太侈
- tài zǐ xiǎn mǎ太子洗马
- jiāng tài gōng姜太公
- tài píng shèng shì太平盛世
- píng fú平伏
- píng tóu平头
- píng wǎn平婉
- yáng píng阳平
- shǒu píng手平
- píng xī平息
- píng fǔ平府
- píng zhì tiān xià平治天下
- shào píng guā邵平瓜
- dǐ píng厎平
- dì píng xiàn地平线
- píng huǎn平缓
- juān píng蠲平
- píng jù平剧
- píng huán平桓
- jīn píng zào shì矜平躁释
- yī liú píng jìn依流平进
- píng zhuāng平装
- píng chóu平畴
- gāo píng高平
- gǔ fān鼓翻
- jié gǔ羯鼓
- gǔ lì鼓吏
- hé gǔ和鼓
- huáng mén gǔ chuī黄门鼓吹
- jiè chén gǔ戒晨鼓
- cháo gǔ朝鼓
- gǔ shé鼓舌
- gǔ wěn nòng shé鼓吻弄舌
- jīng gǔ旌鼓
- wǎ gǔ瓦鼓
- gǔ sǎng鼓颡
- náo gǔ铙鼓
- lǐ tǔ gǔ李土鼓
- gǔ zhù鼓柷
- jiù gǔ咎鼓
- huā gǔ花鼓
- zhòng zhèn qí gǔ重振旗鼓
- gǔ chuī bù鼓吹部
- gǔ qí鼓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