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鼓
太平鼓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tài píng gǔ,该词语属于,分字 [太,平,鼓]。

读音tài píng gǔ
怎么读
注音ㄊㄞˋ ㄆ一ㄥˊ ㄍㄨˇ
※ 词语「太平鼓」的拼音读音、太平鼓怎么读由诗词六六汉语词典提供。
词语解释
太平鼓[ tài píng gǔ ]
⒈ 打击乐器。舞蹈时用。在一个带长柄的铁圈上蒙以羊皮或驴皮,饰以彩画,柄上缀十余小铁环,用细长鼓槌敲击,即发出咚咚铮铮的声响。参阅清·王夫之《杂物赞》、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太平鼓》。民间舞蹈。表演时一边击太平鼓,一边舞蹈或演唱。按唐·张祜《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诗云:“画鼓拖环锦臂攘,小娥双换舞衣裳。”是唐时已有此类舞蹈。
引证解释
⒈ 打击乐器。舞蹈时用。在一个带长柄的铁圈上蒙以羊皮或驴皮,饰以彩画,柄上缀十馀小铁环,用细长鼓槌敲击,即发出咚咚铮铮的声响。参阅 清 王夫之 《杂物赞》、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太平鼓》。
⒉ 。 明 清 时民俗,春节期间,使儿童挝鼓跳舞,歌“太平年”,为迎年之乐,亦名“太平鼓”,为古代腊鼓逐疫之遗风。现流行于 河北、东北、内蒙 东部等地农村的民间曲艺“太平鼓”也叫“单鼓”、“羊皮鼓”。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灯市》、 清 李声振 《百戏竹枝词·太平鼓》。。 明 清 时民俗,春节期间,使儿童挝鼓跳舞,歌“太平年”,为迎年之乐,亦名“太平鼓”,为古代腊鼓逐疫之遗风。现流行于 河北、东北、内蒙 东部等地农村的民间曲艺“太平鼓”也叫“单鼓”、“羊皮鼓”。参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灯市》、 清 李声振 《百戏竹枝词·太平鼓》。
引民间舞蹈。表演时一边击太平鼓,一边舞蹈或演唱。按 唐 张祜 《周员外出双舞柘枝妓》诗云:“画鼓拖环锦臂攘,小娥双换舞衣裳。”
是 唐 时已有此类舞蹈。 宋 代民间有鼓笛拍板演唱,名“打断”, 政和 初年禁用鼓板唱北曲,民间改名曰:“太平鼓”
国语辞典
太平鼓[ tài píng gǔ ]
⒈ 乐器名。以铁为腔,径四、五尺,蒙以皮纸,下有柄,串铁环,振动有声。旧时常用于春节时,或祭祀、跳神等活动。唐代已有,宋代称为「打断」。
⒉ 流行于北平、东北、陕西、宁夏等地的舞蹈。各地跳法不同,表演者左手持鼓,右手握鼓鞭,一面击太平鼓,一面舞蹈或演唱。政和初曾被禁止,民间改名为「太平鼓」。
更多词语拼音
- jiù tài tài舅太太
- tài bó太博
- tài shì què太室阙
- tài yáng shè太阳社
- nán kē tài shǒu南柯太守
- tài zǐ gǎng太子港
- gài shì tài bǎo盖世太保
- tài yí太仪
- tài jí tú太极图
- tài shǐ太始
- tài hào太皞
- tài yī yú liáng太一余粮
- tài yīn cǎo太阴草
- sān bǎo tài jiàn三保太监
- tài bàn太半
- tài shān běi dòu太山北斗
- tài qiū dào guǎng太丘道广
- tài hé tāng太和汤
- tài yí rén太宜人
- tài huá太华
- hé píng龢平
- xīn píng qì dìng心平气定
- píng fēng jìng làng平风静浪
- bō píng拨平
- āo tū bù píng凹凸不平
- píng yī gōng平一公
- píng shěn平沈
- píng yè平夜
- niǔ lì tiān píng扭力天平
- diē sì píng跌四平
- cháng píng cāng常平仓
- píng nòng平弄
- yī lù píng ān一路平安
- píng xīng平星
- píng dòng平峒
- píng jìng平靖
- fù píng富平
- píng xié màn fū平胁曼肤
- píng shì平市
- píng yī平一
- dà zhāng qí gǔ大张旗鼓
- piāo gǔ飘鼓
- zhuàn gǔ转鼓
- yán gǔ严鼓
- zhí gǔ gǔ直鼓鼓
- mù gǔ cháo zhōng暮鼓朝钟
- fàn gǔ饭鼓
- jǐng gǔ警鼓
- bái gǔ dīng白鼓钉
- gǔ zǐ mǎo鼓子卯
- gǔ dí鼓笛
- yī gǔ zuò qì一鼓作气
- yáng líng dǎ gǔ扬铃打鼓
- gǔ nù鼓怒
- gǔ chuī cí鼓吹词
- jiāo zhù gǔ sè胶柱鼓瑟
- fén gǔ鼖鼓
- gǔ xiāo鼓箫
- gǔ bīng鼓兵
- diǎn gǔ点鼓
※ Tips:拼音和读音的区别:读音是用嘴把拼音读出来;拼音是把嘴里的读音写下来.读音是声,拼音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