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资料 > 石涛简介 > 石涛书画鉴定

石涛书画鉴定


  石涛书画的笔法,或者说个人风格。笔法或个人风格,是鉴定书画的主要依据,但近几年来,笔者看到了一些鉴定文章,有人主张用“观气”之法鉴辨书画,甚至把它吹成书画鉴定的灵魂。笔者认为书画作品的气韵是通过笔墨来体现的,离开了它,一切无从谈起,因此不宜过分强调“气”的作用。鉴定者必须多看实物,从研究、掌握石涛书画的笔法、构图、款、印等诸多因素入手,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石涛的山水画,早期受梅清的影响,景物奇秀,用笔方折居多,皴法纠结,景色苍浑,人称“细笔石涛”,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他39岁作《山水册》,就是他早年的代表作。此后他又以大自然为师,先后游历了黄山、华岳、庐山、天台山、长江、洞庭湖、西湖等名山大川,从取之不尽的大自然中汲取营养,丰富创作。此外他又泛学了诸家笔法,尤其吸收了元代倪瓒、黄公望、吴镇、王蒙“四大家”,以及明代的沈周、陈洪绶等人的长处,逐渐形成豪放宏博、潇洒狂逸、苍莽奇异的艺术风格而称雄画坛。谈到他的山水画用笔,曲尽飞涩、徐疾、粗细、干湿之妙,如中锋、侧锋、逆锋、散锋、顺逢、尖笔、秃笔、枯笔、湿笔、破笔、圆笔等都有,但主要有中锋细笔、侧锋粗笔,以及刚性、柔性用笔等。从传世之作看粗笔多勾皴山石,细笔多勾剔芦草、松竹之类,而刚性用笔多见于折带皴,柔性用笔多见于披麻、解索皴。石涛的山水画笔法,如按物象分,又有丛树、山石、房舍、烟云、流水之别。以下按分类详述:

  丛林:石涛画树木,多画平头树,故宫所藏《石涛山水册》中有他自题曰:“惯写平头树,时时易草堂,临流独兀坐,知意在清湘。”从他众多传世之作看,的确有许多树木的画法,其结顶多作“平头”。石涛画的松树,得法于黄山,大致有两种画法:其一,是平坡之松,松干多挺直,松针较宽,短促出笔略带圆弧形,六七笔成一组,具自然生态之趣。其二,悬崖高山之松,松干多以斜出取势,盘曲瘦硬,松针细长刚劲,用墨干而浓,给人以苍劲畸形之感,多得益于黄山。画杂树,其树干行笔古拙,枯笔之后多用湿墨破晕,点叶墨色较重,粗阔点中往往有细勾的夹叶,“大都以写石之法写之”。

  山石:石涛画的山石,或用流畅而凝重的中锋线条,或用干毛而松柔的侧锋线条先勾出山体的轮廓和脉络,然后用不同的皴法,如解索、荷叶、披麻、折带和拖泥带水皴进行皴染,以表现山峦的凹凸和体积感。皴法虽多,但总的笔性是属于董源、黄公望一类的柔性笔调,基本不用像斧劈一类的刚劲皴法。画远山不用淡墨染,而用浓墨泼染,以增加前山的明亮感,这是其他画家所没有的。

  流水:石涛画的湖水、山泉等,具有静止、微动、汹涌澎湃的不同姿态,主要有三种表现技法:

  1、远处或无风之水,多留空白,不画水波;

  2、微波流动之水,多用细笔中锋,线条流畅轻柔;

  3、波涛汹涌之水,用略侧中锋线条,细密、起伏有致地勾出,再用淡墨烘染,以表现水的远近和动势。

  烟云:石涛画的云雾,多吸收黄山三大奇观之一--“云海”的精髓,特别强调烟云的动感和气势,基本有三种笔法:

  1、勾云法:用中锋线条,灵活勾出烟云,具有流动的气势和美感,如故宫博物院藏《采石图》;

  2、渍云法:即利用山体、树木本身的水墨渍出云态,具有缥缈苍茫的艺术效果,多用于大段的烟云;

  3、染云法:用淡墨湿笔烘染出云感,虽没有具体的笔触,却给人以迷蒙,烟云满纸之感,且多表现晨雾和烟雨之景。

  石涛的山水画,如按年代讲,还有早、中、晚的变化:

  早期,从16-38岁(1657-1679年),为石涛读书、游历和求艺的奠基时期。此时他从武昌沿江东下,饱览江南名胜,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为创作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故宫博物院藏《山水图》册,纸本,墨笔,共十开,描写安徽黄山一带风光,笔法清新秀逸,渴笔干墨处似程邃。其中一开仿米芾、高克恭,其他各开多法倪瓒和黄公望。一开最早纪年“丁末”(1667年),石涛时年26岁,为初创阶段之作。又如他绘《山水人物图》卷(故宫藏),根据画中自题,分别作于公元1664、1668、1677年,即从23-36岁时之作,历时13年之久(中间肯定有停作之时)。全卷共分五段,分别绘石户农、披蓑翁、湘中老人、铁脚道人和雪庵和尚等。画风工细秀逸,稚嫩之气流于画面,是一幅代表石涛个性特征的早期佳作。

  中期,从39-50岁(1680-1691年)为石涛绘画蜕变期,此时创作有三种风貌:其一,与宣城时创作较接近,即多用乾笔枯墨,画风恬澹。其二,水墨淋漓、汪洋恣肆的画风,如作于44岁的《泼墨山水图》卷等。其三,风貌较为细致,勾线细润,皴擦极少,俗称“细笔石涛”。画风从新安画派化出,又从黄山的实景中吸取营养,形成笔墨老到精练,气势磅礴的艺术格调。代表作品有46岁(1687年)作《细雨求松图》和《搜尽奇峰打草稿图》(故宫藏)等。

  晚期,从51-66岁去世(1692-1707年),是他的绘画创作高峰期。所画山水,笔法恣纵,淋漓痛快,粗犷处浓墨大点。纵横恣肆如急电惊雷;细微处慎密严谨,定无虚下。他敢于突破前人的陈法,如用赭代墨皴擦山石,用石绿作米点,用藤黄、胭脂作杂点描绘灼灼的桃花,都是前人从未用过的方法。这些特色为鉴定石涛的画提供了风格依据。代表作品故宫藏《清湘书画稿图》卷、《采石图》轴、《横塘曳履图》轴、《云山图》轴等。

  石涛的山水画构图,新颖多样,出奇制胜,极尽含蓄隐现之妙。如他画的《云山图》(故宫藏)打破了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的“三叠式”和“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的“两段式”构图俗套,而是用“截取法”从中间局部取景。图中只见弥漫的云山,不见山脚,而山顶也似露非露隐约其中,突出了烟云的气势。他又善于采用一水两岸式的自然分疆法,使画面有动有静,虚实结合,意趣无穷。有时他也用“之”字形的全景式构图。从石涛的观点看来,构图不光是经营位置的形式问题,而且包含了作品意境。

  石涛的山水画,墨色很讲究。用色则朱砂、赭石、花青并施。和墨则湿、干、淡、浓兼有,用浓墨湿笔画梅、竹、荷花等,“野气”十足。

  总之,石涛的画,笔法灵活多样,恣肆大胆,构图新奇,意境深邃,体现出很高的艺术造诣。与此相反,伪作的石涛山水画则运笔轻飘,笔墨粗俗,赋色污浊,间或出现“皮匠刀”丑态,甚至把作假者的用笔习惯带到画中来,从而为鉴定石涛的画提供了许多可靠依据。

石涛简介

清代·石涛的简介

石涛 石涛(1642一约1707),清代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明靖江王朱守谦十世孙,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削发为僧后,更名超济、原济,一作元济,字石涛,自称苦瓜和尚。游南京时...〔► 石涛的诗(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