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焘成就
安焘在审刑院任职时,处理了历年积压下来的五百余件疑案。后求知陈州,还朝后为龙图阁直学士、判军器监。
安焘奉命招待辽使。在郊外设宴,契丹使者不让他的随从分开坐在庑殿的周围,双方争论了许久,使者无言以对。等外交仪式结束,安焘分别接见来访者时,契丹使者又不让随从移动,契丹使者一人进入,其余人都坐在门外,安寿亲自出去请,对方开始觉得羞愧后悔。等到告别那一天,他们又一切遵从礼仪。还说小事不必计较,安焘说:“契丹族喜欢试探别人,这种苗头可不能助长。”不久安焘被任命为三司使、改任户部尚书。元丰六年(1083),任命同知枢密院事。
西夏人前来诉苦,诚恳地请求还给他们被宋侵略的疆土。安焘言道:“如果不是要害之地,给他也没什么。可是要知道:羌人贪得无厌,应当让他们知道我国是宽恕对方而息兵,不应当让他们产生我们不想用兵的感觉。”哲宗继位,又议起此话题,中书、枢密二府都想放弃熙河。安焘则坚持说:“自灵武以东,都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土地。先帝建立的武功,如今无故放弃,岂不是让外夷看不起我们吗?”于是决定只把葭芦等四寨归还给西夏。
宣仁太后担心国家费用不足,下决心裁撤不必要的开支,宗室人员的供奉也在其中。安焘劝道:“陛下虽忍痛削抑外家,以显示大公无私,然此举重大,不可不深思熟虑。”太后幡然醒悟,便停止。
黄河改变河道向北流去,宰相建议水官商议此事,一定要让它回到原地并向东流。安焘觉得黄河流入泺淀,时间长了泥沙沉淀,河道变浅,黄河地区就没有天然屏障可以防御敌人了。就说:“黄河虽然屡次改变河道,但是都在中部地区,所以京师北面有黄河作为北边界。今天河水决口向西,而河尾就更加偏北,长期下去,就将把南岸北移,慢慢就属于敌人界内了。他们要是在河上建桥梁,派兵驻守,虎视眈眈,对我们就不利了。如今水官的议论,不过是从地形出发,考虑费用;而那些献计的大臣,不从根本上考虑问题,只是为了便于治河,把国家置于险境而浑然不知。决不是良策。”皇帝虽然认为他言之有理,但面对议论和浩繁的开支,也无可奈何。
参考资料:[1]《宋史》卷三百二十八
安焘简介
宋代·安焘的简介
安焘,字厚卿,开封(今属河南)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五),为检正中书孔目房、修起居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八)。十年,为河北路体量安抚使(同上书卷二...〔► 安焘的诗(2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