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鉴赏
〔题解〕
这首诗称赞昭君出塞功不可没,充分肯定汉匈和亲,给双方带来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出现了农牧业生产一片兴旺的景象,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
〔作者〕
张仲素,约769-819年,唐代诗人。字绘之。河间(今属河北省)人。贞元十四年(798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春闺思》、《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胡应麟《诗薮》说:“江宁(王昌龄)之后,张仲素得其遗响,《秋闺》、《塞下》诸曲俱工。”《全唐诗》辑录其诗 1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诗品〕
王昭君出塞和亲,对于她个人来讲,是个悲剧,远嫁异域,夫死从子;而从国家来讲,无疑是大好事,带来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历代歌咏王昭君的诗很多,有哀怨型的,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有艳羡型的,如唐代王睿《解昭君》:“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有论功型的,如郭润玉《明妃》:“漫道黄金误此身,朔风吹散马头尘。琵琶一曲干戈靖,论到边功是美人。”等等。张仲素的这首诗是一首颇有见识的歌咏昭君诗。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这两句写王昭君远嫁匈奴,促进了汉朝和匈奴的友好和和平。句中的“仙娥”,天宫中的仙女,此指王昭君。“下嫁”,指将王昭君嫁给匈奴首领。古时中原政权常自称“天朝”,把为和亲的女子嫁到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称为“下嫁”,有低看少数民族首领的意思。“骄子”,“天之骄子”的省称,指匈奴。《汉书·匈奴传》云:“胡者,天之骄子也。”“同和”,见《老子》:“和其光,同其尘。”指光荣和尘污同等看待,转意指和平友好。这两句是因果句,因为王昭君嫁给了匈奴首领,才带来了和平友好的局面。从总体上充分肯定了汉朝的和亲之举和王昭君为两国的和平友好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这两句具体说明昭君远嫁、汉匈和亲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句中的“剑戟”,武器,也代指战士。“归田尽”,既指将战争的兵器化为田犁,用于农牧业生产;也指将作战的兵士解甲归田,从事农牧业生产。“尽”,没有的意思。这两句也是一个因果句,由于实行和亲,化干戈为玉帛,促进了边塞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说明和亲对塞内、塞外,汉匈双方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事实上,昭君出塞,汉匈和亲后,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诗人用一个“尽”、一个“多”,很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赞誉情感。
这首诗是歌咏昭君远嫁、汉匈和亲的一首不可多得的好事,短短二十个字,把和亲的积极作用写得淋漓至尽。全诗语言精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诗人站在国家的高度、全局的高度、人民的高度,看到和亲给两国带来的积极作用,一反过去文人墨客写昭君远嫁那种悲苦愁怨的情绪,从历史的事实出发,对昭君和亲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现代历史学家翦伯赞亦是这样认为,并作了具体的阐述:“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新中国创建者之一的董必武,为王昭君题写了一首七绝,对历史的昭君作了总结性的评价,对昭君的思想、见识、行动作了赞颂。诗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由此看出,早在唐代就有这样见识高明的诗人,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当然,诗人称昭君和亲为“下嫁”,还有着狭隘的民族意识,这是需要指出的。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455a201000a3f.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455a201000a3f.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url]
这首诗称赞昭君出塞功不可没,充分肯定汉匈和亲,给双方带来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出现了农牧业生产一片兴旺的景象,具有积极的政治意义。
〔作者〕
张仲素,约769-819年,唐代诗人。字绘之。河间(今属河北省)人。贞元十四年(798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春闺思》、《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胡应麟《诗薮》说:“江宁(王昌龄)之后,张仲素得其遗响,《秋闺》、《塞下》诸曲俱工。”《全唐诗》辑录其诗 1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诗品〕
王昭君出塞和亲,对于她个人来讲,是个悲剧,远嫁异域,夫死从子;而从国家来讲,无疑是大好事,带来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历代歌咏王昭君的诗很多,有哀怨型的,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有艳羡型的,如唐代王睿《解昭君》:“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有论功型的,如郭润玉《明妃》:“漫道黄金误此身,朔风吹散马头尘。琵琶一曲干戈靖,论到边功是美人。”等等。张仲素的这首诗是一首颇有见识的歌咏昭君诗。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这两句写王昭君远嫁匈奴,促进了汉朝和匈奴的友好和和平。句中的“仙娥”,天宫中的仙女,此指王昭君。“下嫁”,指将王昭君嫁给匈奴首领。古时中原政权常自称“天朝”,把为和亲的女子嫁到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称为“下嫁”,有低看少数民族首领的意思。“骄子”,“天之骄子”的省称,指匈奴。《汉书·匈奴传》云:“胡者,天之骄子也。”“同和”,见《老子》:“和其光,同其尘。”指光荣和尘污同等看待,转意指和平友好。这两句是因果句,因为王昭君嫁给了匈奴首领,才带来了和平友好的局面。从总体上充分肯定了汉朝的和亲之举和王昭君为两国的和平友好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这两句具体说明昭君远嫁、汉匈和亲所带来的积极效果。句中的“剑戟”,武器,也代指战士。“归田尽”,既指将战争的兵器化为田犁,用于农牧业生产;也指将作战的兵士解甲归田,从事农牧业生产。“尽”,没有的意思。这两句也是一个因果句,由于实行和亲,化干戈为玉帛,促进了边塞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景象。说明和亲对塞内、塞外,汉匈双方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事实上,昭君出塞,汉匈和亲后,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诗人用一个“尽”、一个“多”,很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赞誉情感。
这首诗是歌咏昭君远嫁、汉匈和亲的一首不可多得的好事,短短二十个字,把和亲的积极作用写得淋漓至尽。全诗语言精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形象生动。诗人站在国家的高度、全局的高度、人民的高度,看到和亲给两国带来的积极作用,一反过去文人墨客写昭君远嫁那种悲苦愁怨的情绪,从历史的事实出发,对昭君和亲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国现代历史学家翦伯赞亦是这样认为,并作了具体的阐述:“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通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新中国创建者之一的董必武,为王昭君题写了一首七绝,对历史的昭君作了总结性的评价,对昭君的思想、见识、行动作了赞颂。诗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由此看出,早在唐代就有这样见识高明的诗人,这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当然,诗人称昭君和亲为“下嫁”,还有着狭隘的民族意识,这是需要指出的。
[ur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455a201000a3f.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f455a201000a3f.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url]
上一首: 《悲陈陶》赏析
下一首: 《韦使君黄溪祈雨见召从行至祠下口号》赏析
张仲素简介
唐代·张仲素的简介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 张仲素的诗(63篇) ► 张仲素的名句(1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