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赏析 > 《丁亥岁作》阅读及答案

《丁亥岁作》阅读及答案


丁亥岁作①

罗 隐

病想医门渴望梅,十年心地仅成灰。

早知世事长如此,自是孤寒不合来。

谷畔气浓高蔽日,蛰边声暖乍闻雷。

满城桃李君看取,一一还从旧处开。

【注】①本诗写于晚唐之时,此时的科举考场腐败,科举考试被权贵把持。罗隐,年少才华出众,后却屡举进士不第。②渴望梅: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曹操)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中的“病想医门”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自己对功名的渴望,而“渴望梅”则运用典故表明此愿望的落空。

B.第二句中的“十年心地”写自己为科举考试付出的艰辛努力,“仅成灰”则体现出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的压抑心情。

C.颔联写出了作者虽然早就知道世事如此,但却不愿同流合污,从而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

D.颈联运用想象,描绘了在谷畔气浓之日,虽然权贵把持科举考试,但作者自己却仍然考取了功名后的宏大场面。

E.本诗是一首讽喻诗,对晚唐的科举腐败现象进行了无情批判,其语言与白居易的讽喻诗一脉相承,明白如话。

15.前人认为,“满城桃李君看取,一一还从旧处开”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4.D   

15.①“满城桃李君看取,一一还从旧处开”中的“桃李”喻指考取功名之人;“旧处”是指权贵之家。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点明了考取功名者仍然是那些权贵人家的子弟。②此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科举考试被权贵把持的黑暗现象,把矛头直接指向唐末科举和豪门贵族,指明了讽喻的对象,点明了本诗的主旨。③这是诗人对自己多年不第生涯的痛苦思索和总结,表现出对命运不公的不满与愤恨。

1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D项考核手法,BC考核内容,E项考核情感,其中D项,“运用想象”说法错误,颈联所描绘的全是实景,而且也不是写自己考取功名后欣喜的宏大场面,而是指科举考试结果出来后的宏大场面。E项,“其语言与白居易的讽喻诗一脉相承,明白如话”解说不当,本诗虽是讽喻诗,但语言却深沉婉转、含蓄。

1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赏析诗句的题目,注意从手法、情感的角度作答,从手法看“桃李”喻指考取功名之人;“旧处”是指权贵之家。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点明了考取功名者仍然是那些权贵人家的子弟。从情感看此联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科举考试被权贵把持的黑暗现象,表现出对命运不公的不满与愤恨。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

罗隐简介

唐代·罗隐的简介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家学者,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 罗隐的诗(589篇) ► 罗隐的名句(27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