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赏析 > 《早雁》阅读及答案

《早雁》阅读及答案


早雁①

杜牧

金河②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③月明孤影过,长门④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乡菰米岸莓苔。

【注释】①唐武宗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鹘族乌介可汗率兵南侵,引起边民纷纷逃亡。杜牧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闻此而忧之,因写下此诗。②金河,在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③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④长门,汉宫名。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感怀时事,因以“早雁”为题。

B.“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C.长门宫中,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衬托出逃难的早雁孤飞时的悲凉情怀,加上“数声”悲啼,更显出境界之凄凉

D.颈联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相传雁至衡阳而止,遇春雨回,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E.尾联描写潇湘人烟稀少,以此来展现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是告诫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

(2)这首诗歌与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所表达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两首诗歌又分别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DE

(2)情感上:都表达了对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与关怀.抒情方式上:杜诗托物言志,借雁喻民,通篇表达含蓄委婉.张曲怀古伤今,结尾直抒胸臆.

【考点】咏物诗.

【分析】《早雁》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采用比兴象征手法,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全诗通篇无一语批评执政者,但在秋天就设想次年春天胡骑还在,则朝廷无力安边之意自明.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为杜牧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解答】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项,“这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有误,此联中,诗人劝诫征雁不要回去,胡骑仍在;E项,“此处并非可以安身立命之处”错误,诗人表示此处虽然人烟稀少,但有菰米莓苔可食,不妨暂居.故选DE;

(2)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诗歌思想感情和抒情手法的能力.本题含有两问,要逐一作答.解答第一问,首先要理解本诗和《山坡羊•潼关怀古》各自抒发的情感,再进行比较,找出相似之处.解答第二问,可结合诗歌中常见的抒情手法进行分析.此诗歌表面写雁,实际写人,所以是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山坡羊•潼关怀古》主要是通过怀古来表达对今世的感慨,所以是怀古伤今,结尾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直接抒情;

译文:

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承露仙掌,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赏析:

此诗通篇为咏物体.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据《资治通鉴》载,回鹘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问题是:朝廷上的“春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更像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它们的归宿是:“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妨暂时安居潇湘一带.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由南征而想到北返,这是一层曲折;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找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通过层层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莫厌“二字,耽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杜牧简介

唐代·杜牧的简介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 杜牧的诗(626篇) ► 杜牧的名句(69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