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女》阅读及答案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注,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压金线:刺绣的一种方法。
15.下列诗句所抒之情与本诗“自伤”的情感相近的两项是
A.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D.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E.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离骚》)
16.近代俞陛云评价本诗:“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诗境浅说》)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对以上评论的看法。
答案及解析:
15.BE
16.评论点明了本诗的比兴意义,“拟托良媒益自伤”,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无人举荐的苦闷与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才高德贤、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吧?诗情哀怨沉痛,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同时寄寓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不平。
1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诗句所抒之情与本诗‘自伤’的情感相近的两项”,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已经给出了情感指向——自伤,考生需要分析几个选项,把握其情感,最后做出辨析。《贫女》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B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E项,“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这句话是说鸷鸟不合群,自前世就是如此,这比喻忠正刚强的人不合于世俗,是说自己生性品行高洁,注定如鸷鸟不容于世,包含了自伤之情。A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两句诗歌中包含惜别的情谊、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不是“自伤”。C项,“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太阳将要落山,远行的小船将要停泊在什么地方?抬眼向天的尽头望去,真让人肝肠寸断忧伤至极。此处是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不属于“自伤”。D项,“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是诗人想象征人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体现了征人们思乡的情怀,不是“自伤”。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首先要理解题干的要求,“自伤”即“伤自”,情感为“伤”,对象是“自”,明确了这一点之后再来看选项,如A项,“劝君”,劝对方,且诗歌标题是《送元二使安西》,这是送别诗,这不是自伤;C项,也是如此,“断人肠”的“人”应是“杜十四”,且诗歌标题是《送杜十四之江南》,也是送别诗,这不是自伤;D项,“借问”的主体是“守边的将士”,故也不是自伤。
1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谈谈对“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这一评论的看法。首先要分析题干中的评语,考生要抓住“语皆贫女自伤”“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清代沈德潜也曾评价:“语语为贫士写照”,沈、俞二氏都很重视本诗的比兴意义,并且说出了诗的真谛。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吧?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秦韬玉简介
唐代·秦韬玉的简介
秦韬玉,生卒年不详,字中明,一作仲明。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或云郃阳(今陕西合阳)人,唐代诗人。出生于尚武世家,父为左军军将。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谄附当时有权势的宦官田令...〔► 秦韬玉的诗(44篇) ► 秦韬玉的名句(1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