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赏析 > 《悲秋》阅读及答案

《悲秋》阅读及答案


悲秋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①。

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②。

[注]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②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C.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

17.本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6.D   

17.①凉风万里,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悲伤之情;②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③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④秋来为客,高鸟飞过,隐含着自己漂泊的感伤之情;⑤老逐众人,表达出作者年老体衰的喟叹之情;⑥难见两京,表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D项,“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理解错误,诗歌尾联写诗人本来打算离蜀投奔三峡,可遇到叛乱,滞留在梓州,以反诘语气感叹如何才能回到京城呢!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分析。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悲情,可以通过对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得出。比如“凉风动万里”中“凉风”是指秋风,就暗示了作者的悲秋之情。“群盗尚纵横”说明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家远待书日”是说诗人在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秋来为客情”“愁窥高鸟过”,自己作客他乡,看见空中鸟飞过,想起了家乡,表达了自己漂泊不定,思念家乡之情。“老逐众人行”,诗人是在感慨年老体衰,表达出作者年老体衰的喟叹之情;“何由见两京”是说难见两京,也就是难见朝廷,表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凉风万里”就暗示了作者的悲秋之情。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难见两京,表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

上一首: 《悲秋》赏析

下一首: 《庭前菊》赏析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 杜甫的诗(1875篇) ► 杜甫的名句(295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