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阅读及答案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①
韩 愈
来往再逢梅柳新,别离一醉绮罗春②。
久钦江总③文才妙,自叹虞翻骨相屯④。
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
已知奏课当征拜,那复淹留咏白蘋?
【注】①元和十四年正月,韩愈因论佛骨事反对崇佛被贬为潮州刺史,后遇赦改近地安置,为袁州刺史,途径韶州作《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②绮罗春:酒名。③江总:南朝陈大臣、文学家。④虞翻:吴人,因直言获罪,孙权贬之交州。骨相屯:两汉三国相术中的骨相说风行;屯,艰难、困顿之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再逢梅柳新”是写作者两次路过留居张端公处,蕴含感激之情。
B.诗的第二句扣题点明“别”意,践行之酒“醉”而未散,可见依依难舍之情。
C.诗中两次用典,一写张端公钦佩作者文才高妙,一写作者自比虞翻,意味丰富。
D.第七句说张端公的政绩已被上奏,不久会被朝廷征拜至朝。这可能是咏别诗的常见客气话,无需拘泥地理解。
E.全诗以“留别”为诗眼,联联直写别事,联联皆含深情,作者感谢之意,张端公不舍之情,相得益彰,温馨动人。
15.请赏析本诗颈联“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的精妙之处。
答案及解析:
14.CE
15.①妙在炼字精巧:“急”写天色已晚,启程在即;“缓”写别情依依,不忍离去;对仗相反相成、工稳巧妙。②妙在借景抒情:描写了“鸣笛”“落日”“清歌”的典型送别之景,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及朋友间的惜别之情,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4.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考查,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读懂全诗,然后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赏析手法,最后对比选项,找出答案。C项,“一写张端公钦佩作者文才高妙”不正确,应该是对张端公的赞美。“久钦江总文才妙,自叹虞翻骨相屯”上下句一说对方,一说自己。E项,“联联直写别事,联联直抒别情”不当,颔联没有直接写离别,也没有直接抒发惜别的深情。
15.试题分析:“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意思是鸣笛急吹,似乎在与落日争时间,没有乐器伴奏的歌声缓缓唱出,送别慢慢远行的人。从语言上来看,这两句诗用字讲究,一个“急”字说明更突出时间紧迫,表明离别在即,诗人马上就是启程了。而“缓”与“急”相对,时间紧,人却“缓”,表达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从手法上来看,这两句诗中选择了“鸣笛”“落日”“清歌”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典型的送别场景,运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再结合诗后注释中的写作背景,即可分析出诗句中的情感。
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赏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语言表达上,是否运用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有无特殊句式,精妙词语运用等;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韩愈简介
唐代·韩愈的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杰...〔► 韩愈的诗(537篇) ► 韩愈的名句(8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