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赏析 > 《精卫词》高考真题(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Ⅲ卷)

《精卫词》高考真题(2018高考语文新课标Ⅲ卷)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 A (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
2. 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很明显命题人是想在诗歌赏析这个板块紧扣时代精神以实现试卷上的所谓“立德树人”目标的,“精卫填海”是一个不错的题材,并且十八大以后也屡屡出现在各大媒体中,政治过硬的命题人不可能没有看到。选这首诗歌设置高考题是时代之福,但是不一定是考生之福,语文之福。今年高考语文成绩出现“塌方式”下滑,诗歌赏析这个板块恐怕是功不可没的。
如果我们认可命题人对本诗中精卫这个形象(坚韧不拔、前赴后继的奋斗精神)及作者情感(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认知,那么选择题B项很明显是错的,因为“海中的鱼龙会陷入困境”这一理解有损于精卫形象的崇高,最好的理解是“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就无所作为不能再兴风作浪了”。
这首诗如果已有信息来看,前人的赏析评价貌似极少,涉及对最后两句的不同理解更是没有见到,不知道命题人的“一般认为”是哪些人的认为。参考答案中,以观点一的看法来理解最后一句应该是这样:希望我死了子孙还活着。这怎么看怎么憋,结论直指“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更是需要九曲回肠方能明白了。对于观点二,只想说,如果作者真要帮助精卫填海的话,活着比死更有价值。无它,因为人的力量比鸟儿的力量要大很多很多!

王建简介

唐代·王建的简介

王建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 王建的诗(616篇) ► 王建的名句(50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