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易台》赏析
易台,指战国燕下都故城遗留的土台,在今河北易县南五里。这首诗是诗人傍晚登临怀古之作。首联写登临所见。“遗台连废垒”,燕下都故城叫燕城,东西内外,皆有遗留的土台,如分布在武阳台东北的小平台,东南的路家台和西南的老爷庙台,西北墓葬区的九女台等,至今犹存。“废垒”,荒废了的军营墙壁,壕堑或其他防御工事。“遥岑”,远处的山峰;小而高的山曰岑。上句俯视古城废墟,从荒凉中透视出燕城的历史悠久,令人遥想昔日的繁华和战争;下句遥望地平线的天际,夕阳把它那黯淡的余晖铺展到远处的山峰上。一个“展”字,形象地描绘出浑圆的落日渐渐延伸铺展成一大片晚霞这一动态变化的过程,令人产生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那种空旷、怅惘的意味。遗台、废垒、落日、遥岑这四种景物,通过动词“连”“展”的聚合、伸张,不仅首联即对仗工整,而且构成了一幅远景与近景、时间与空间、历史与自然交相融会的广阔图画,从而诱发出诗人放眼天地,纵横古今的种种感慨。所以颈联“海岳天东北,燕辽世古今”两句,就紧相承接,显得意脉十分连贯,顺理成章。“海岳”,四海五岳。这里指渤海、辽东海滨及逶迤数百里直达海岸的燕山,它们都在燕下都的东北方向,故曰“天东北”。“海岳”又是连接燕辽两地的天然屏障,燕山是古代华夷之分界处,故苏轼有“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之句;西北的紫荆关,是内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控扼西山之险……山谷崎岖,易于戍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畿辅通志》)之险。辽东郡(今辽河以东)亦属战国燕地,辽海又成为后来华夷之天然分界。上句“天东北”侧重空间之辽阔,下句“世古今”侧重时间之悠长。两句十字,可谓“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文赋》)。包容万象,令人遐思不尽。
颈联由写景转入抒情:“每当多感慨,直欲罢登临。”诗人虽未具体明言是何种感慨,使他如此伤感,以至直想马上离开,停止登临了;但我们只要回顾燕城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底蕴。这里有燕昭王招贤纳士的黄金台,可而今“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陈子昂《燕昭王》)这里又是燕太子丹礼遇田光、饯送荆轲之地,可而今却是“遗台古树空崖嵬,平芜落日寒烟堆”(刘因《登荆轲山》)的凄凉景象。这里又是历代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之地:汉末公孙瓒曾在此修营垒楼观,谓之易京,后为袁绍所破,恶战于此;晋代幽州都督王浚率领鲜卑人在此抢掠妇女,又沉于易水八千人;唐代安史之乱,幽燕之地长期饱受战乱,直到光化三年(900),汴张存敬攻定州,还在易水杀获甚众;五代时幽燕更是群雄逐鹿之所,后又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换取儿皇帝;金崇庆至贞祐初,蒙古入侵,宣宗南迁,从此“河朔大乱凡二十余年,千里间人民杀戮几尽,其存者以户口计,千百不一余”(刘因《武强尉孙君墓铭》)。这一切,怎能不使崇尚仁义、热爱故乡的诗人感慨万千、悲从中来呢?难怪他在另一首《望易京》中直抒金刚怒目式的愤怒:“谁教神器归群盗,只见今人泣本朝。莫怪风雷有余怒,田畴英烈未全消。”
尾联更进一层:“莫更留尘迹,千年不易禁。”告诫自己从此不要再上易台留下这尘世的足迹吧,因为千年以来的往事不堪回首,实在使我禁受不住这份巨大的悲伤啊!一腔血泪,悲不胜言,至此饱和到极点,在欲说还休中沉痛终止。但其丰富的言外之意,却引发读者不得不去反思千年的血泪历史,人世沧桑……
这首五律短短四十字,前四句写景,纵横古今,海岳天地,气象极其宏大;后四句抒情,欲吞还吐,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全诗未用典故,亦无比兴,语言朴实自然,风格苍凉悲壮而又深沉含蓄。
上一首: 《早发黄河即事》赏析
下一首: 《送客洞庭西》赏析
刘因简介
元代·刘因的简介
刘因(1249~1293) 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初名骃,字梦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3 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 刘因的诗(51篇) ► 刘因的名句(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