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赏析 >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阅读及答案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阅读及答案


夏五月武昌舟中触目

揭傒斯

两髯背立鸣双橹,短蓑开合沧江雨。青山如龙入云去,白发何人并沙语。

船头放歌船尾和,篷上雨鸣篷下坐。推篷不省是何乡,但见双双白鸥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描写摇橹的船家,从背立的身影和飘拂的须髯可知,这是两位颇有年纪的老翁。

B.次句通过“短蓑开合”的动作,既刻画出船家摇橹时的俯仰之态,也暗示江风之大。

C.颔联将视线投向江岸,只见两位白发老人并立沙岸,絮絮而语,仿佛正等待什么人。

D.颈联从听觉入手,歌声和雨声打破了先前的静谧,也使诗人心内平添了几分烦扰。

E.尾联写诗人置身篷中,不觉船行已远,推篷一看,不知何方,只见白鸥翩翩飞过。

15.“青山如龙入云去”一句写景传神,请简要赏析。

答案及解析:

14.CD   

15.①比喻生动形象:远方的青山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如一条长龙;山间云雾缭绕,青山时隐时现,又如长龙入云。

②充满动态美:诗人从船上遥望青山,而船在行进之中,加之云雾变幻不定,所以感觉青山有一种飞动之势;“如龙入云”将山的意态形神写活了,并衬托出船行的迅捷。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C项,“仿佛正等待什么人”不恰当。句中“何人”是诗人的内心活动,似问而非问。D项,“也使诗人心内平添了几分烦扰”不恰当。作者此时的心境应是欢快、愉悦的。故选CD。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是“‘青山如龙入云去’一句写景传神,请简要赏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写景手法及效果。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立足“青山如龙入云去”诗句分析,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青山如龙”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远方的青山蜿蜒起伏,连绵不断,如一条长龙;山间云雾缭绕,青山时隐时现,又如长龙入云。“青山”“入云去”是一种动态的美,诗人站在船上,遥望两岸青山。青山没有动,但是船在行进之中,云雾变幻不定,所以诗人感觉连绵起伏的青山像一条巨龙一样,有了一种飞动之势。“如龙入云”将青山的形态写活了,并衬托出船行的迅捷,诗人心情是轻快的、愉悦的。

点睛:首先要明确情与景的关系,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一)结构关系:①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后有情。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②借景抒情:又称“缘情及景”、“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二)内在关系:⑤以乐景写哀情 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⑦以乐景写乐情 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三)怎样写景:①从多种感觉写;②动静(有声无声)搭配写;③总分结合写;④借助修辞方法写;⑤借助联想想象写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分析诗歌中某一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如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营造了空明阔大的意境,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也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

揭傒斯简介

元代·揭傒斯的简介

揭傒斯 揭傒斯(1274~1344)元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字曼硕,号贞文,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杜市镇大屋场)人。家贫力学,大德年间出游湘汉。延佑初年由布衣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 揭傒斯的诗(14篇) ► 揭傒斯的名句(5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