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赏析 > 《空村谣》赏析

《空村谣》赏析


此诗是作者描写金末战乱给农村造成惨重灾难的作品,是杨弘道的早期之作。元好问《中州集》:“张介尝赠诗杨叔能,末章云:‘我贫自

救如沃焦,君来过我亦何聊。为君欲写《贫士叹》,才思殊减《荒村 谣》。’杨初以《荒村谣》得名,故云。”《遗山集》亦言:“叔能与余会于京师,遂见礼部闲闲公及杨吏部。二公见其《幽怀久不写》及《甘罗庙》诗,啧啧称叹不已。”可见第一,杨弘道的年龄大约与元好问相 当,且二人交情甚厚,都经历了金末的动乱。第二,杨弘道早期诗作比 较真实地反映了金末的悲惨时世,其代表作《空村谣》《幽怀久不写》《甘罗庙》等驰名于政界词林,很受好评。第三,杨氏避金乱,南走襄 汉,在南宋做过唐州司户,其后弃官而去,盖求避祸而深居简出,不问 世事,其早年忧时叹世的沉郁幽怀不复再现,“所作淡不可读”(《困学 斋杂录》)。

全诗二十二句,前半部分作者所写空村之破败荒芜和后半部分空村 人致词形成两个部分。前部分十句,将所见种种残破景象作客观描写, 围绕“空村”着眼,突出村之空非原本如此,实乃战祸严重破坏所致:尸 骨横陈,颓垣残壁,令人毛骨悚然与惊惧喟叹的破败,阴气袭人。后部 分十二句,以空村幸存者的血泪控诉作主体,作者的愤慨、哀叹、同情 等种种复杂感情,即寄托在这长歌当哭的字里行间,故诗名为“空村 谣”。《尔雅》:“徒歌谓之谣。”《韩诗章句》:“有章曲谓之歌,无章 曲谓之谣。”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云:“歌谣者,朝野咏歌之辞 也。”历代文人反映民间疾苦及社会灾难之作,多以歌、谣、讴、叹、 词等为名,既包含有取自闾里风吟之意,又包含有为民请命、下情上 达、不平则鸣之意。如果说诗的前幅通过客观描写已把空村写得惨不忍 睹,为空村的死者和幸存者一掬同情之泪,那么后幅通过奄奄待毙的空 村人之口,就揭露了一个令人扼腕的残酷事实:创伤累累、饥无可食的 幸存者,不仅没有引起官府的丁点帮助和同情,官府反而乘人之危,时 时到空村中催收租赋!这就是为民“衣食父母”的所作所为。诗人把自己 的愤怒与同情,寄托在了空村人的血泪控诉之中。致词既毕,戛然而 止,并无一字多余的评议或褒贬,使空村风谣在全诗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作者的是非态度与情感倾斜,既已于前幅的细致描写见之,又能从 后幅的引述中领略。

首先,此诗不仅精心处理了前后两部分在描写和叙述上的方式、重 点、详略、人事、景物和过渡等的艺术技巧问题,而且在两部分内部的 承接、呼应、程序、角度等细部上也作了巧妙的设计,使全诗成为一个 描写与叙述,情景与事实,诗人与空村人等关系适当搭配构成的整体, 它像一粒玲珑剔透的弹丸,圆转自如又自成体段,表现了诗人高度的艺 术构思才能,难怪屡得当时一流诗人们的赞誉。

其次,诗人从所见角度所作的描写和引述空村幸存者的致词,在文 采和口气上也有明显的区别。前幅是诗人直写所见,故正面用笔,全用 描绘性语言,并且是具有文化素养的诗人语言;后幅是战时战后生活经 历者的口述,叙述给一个未曾见未曾经历的陌生人听,故多用比较之法 和比喻之法,尤其是“沃饥火”和“诛求尽地底”的比喻,既形象贴切,又 与述者的身份、口气相符。后幅用语的口语气息与前幅的较有文采规矩 的用语相比,其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再次,诗用“致词”作结,既突出了题目“空村谣”的意味,又起到了 印证、加强前幅所描写的“空村”景象、色调的效果,还使诗的结尾具有 含蓄深沉的情感效果,增强了控诉的真实性和同情的倾向性。《空村 谣》是一篇内容与形式结合比较完美的佳作。


杨宏道简介

元代·杨宏道的简介

杨宏道[公元一一八九年至一二七年以后]字叔能,号素庵,淄川人。著作有小亨集六卷,《四库总目》行于世。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约卒于元世祖至元七年以后,年八十余岁。金哀宗时,尝...〔► 杨宏道的诗(1篇) ► 杨宏道的名句(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