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京即事》赏析
上京,即元代上都开平。元统元年(1333),萨都剌为南台掾史,奉命赴上都迎接新任南台中承马祖常。在上都期间,作者写了《上京即事》组诗记叙漠北风光习俗。萨都剌虽然是色目人,但从父、祖时代就已移居雁门。他本人也长期生活在中原和江南地区。元统年间他来到上京,第一次看到沙漠中牧民生活的真实景象,无疑是颇为新鲜好奇的。作为游牧民族的后裔,他对上述的景象抱有天然的亲切之感,这就使得他对塞外风光的感受,有着与一般汉族诗人完全不同的情调。全诗写大漠草原黄昏日落、风起沙飞之际的牧民生活情趣,体现了塞北游牧生活的独特韵味。
首句写日落时草原景象,一群群的牛羊,漫步在回家的路上,舒徐闲适,自由自在。“散漫”二字,既描写牛羊三五成群漫步草原的景象,又展现了千里草原的宏观气势。
如果说农业民族的丰收景象是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那么游牧民族的愿望,就莫过于“野草生香乳酪甜”了。水草丰茂,则牛羊肥壮。牛羊繁息,则乳酪甘甜。“香”“甜”二字,除了实写草原牧草丰美、牧民生活富足的景象外,也还带有诗人的感情色彩。一般诗人写塞外野草,总使人想到荒凉萧瑟。乳酪虽然很早就上了汉人的餐桌,但只是异味。“堪笑胡儿只识酥”,还可以说是玩笑。“华夷相混合,宇宙一膻腥”(杜甫《秦州见敕目……兼述索居三十韵》)简直就带有民族偏见。而从本篇却能够体会到作者对丰收的草原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这是一般的汉族诗人所不具备的。
第三句写塞北草原的风沙。北风卷地、风沙扑面,这是北国常见的景象,地处沙漠的开平尤其如此。“掷地朔风沙似雪”,风沙卷地而起,凌空飞舞,好似片片雪花,飘洒摇曳。前人形容雪片的飞舞:“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前者之所以不如后者,就在于后者的轻盈飘逸,富于无穷的韵味。本篇以雪花飞扬比喻飞扬的风沙,就不仅仅赋予飞沙色泽、动态,还有轻扬的韵味,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加上日落风起,黄沙扑面,关上帐房,更属必要,“下毡帘”一句,关合上文三句,在章法上最得收束之妙。在情调意境上,强化了“牛羊”“野草”“乳酪”所点染出的牧歌情调,活现出一幅草原风俗画卷。从这诗情画意中间,作者对塞外草原的深厚感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萨都剌简介
元代·萨都剌的简介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 萨都剌的诗(43篇) ► 萨都剌的名句(14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