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廖匡齐的诗 > 游零陵见父题壁感而成诗(题拟)

游零陵见父题壁感而成诗(题拟)

[唐代]:廖匡齐

下马连声叩竹门,主人何事感遗恩。
迴头泣向儿童道,重见甘棠旧子孙。
(见《增修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十五引《青琐后集》)(〖1〗《青琐后集》:「廖齐父爽直尝为永州刺史。
齐后游零陵,于民间见父题壁,感而成诗曰〖略〗。
」清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卷八定此诗作者为廖偃,其说谓「偃父图曾为永州刺史,后偃游零陵,于民间见父题壁,感而成诗。
」偃事迹详陆氏《南唐书》卷八、《十国春秋》卷七四。
祖爽,父匡图。
匡图,宋人避讳或省「匡」字,《十国春秋》卷七三载其仕歷,未任永州刺史。
其父爽事迹附匡图传,初仕南汉,后举族奔楚,马氏表爽为永州刺史。
此诗非廖偃作。
爽子今知有二人,即匡图、匡齐。
因知此诗为匡齐作。
《青琐后集》所谓「廖齐父爽直尝为永州刺史」,「齐」字上因避讳略去「匡」字,与匡图同例。
「爽直」之「直」字为衍文。
)。

廖匡齐简介

唐代·廖匡齐的简介

匡齐,虔州虔化人。父爽,永州刺史。匡齐以功署决胜指挥使,与溪州蛮战死。诗一首。(《全唐诗》无廖匡齐诗,传据《十国春秋》卷七三)...〔► 廖匡齐的诗(1篇) ► 廖匡齐的名句

猜你喜欢

游零陵见父题壁感而成诗(题拟)

唐代廖匡齐

下马连声叩竹门,主人何事感遗恩。
迴头泣向儿童道,重见甘棠旧子孙。
(见《增修诗话总龟前集》卷二十五引《青琐后集》)(〖1〗《青琐后集》:「廖齐父爽直尝为永州刺史。
齐后游零陵,于民间见父题壁,感而成诗曰〖略〗。
」清邓显鹤辑《沅湘耆旧集》卷八定此诗作者为廖偃,其说谓「偃父图曾为永州刺史,后偃游零陵,于民间见父题壁,感而成诗。
」偃事迹详陆氏《南唐书》卷八、《十国春秋》卷七四。
祖爽,父匡图。
匡图,宋人避讳或省「匡」字,《十国春秋》卷七三载其仕歷,未任永州刺史。
其父爽事迹附匡图传,初仕南汉,后举族奔楚,马氏表爽为永州刺史。
此诗非廖偃作。
爽子今知有二人,即匡图、匡齐。
因知此诗为匡齐作。
《青琐后集》所谓「廖齐父爽直尝为永州刺史」,「齐」字上因避讳略去「匡」字,与匡图同例。
「爽直」之「直」字为衍文。
)。

续父题壁(题拟)

唐代孟宾于

他家养儿三四五,我家养儿独且苦。
(宾于父。
)衆星不如孤月明,牛羊满山畏独虎。
(宾于)。
(见《小草斋诗话》卷四、康熙《连州志》卷五《孟宾于传》)(〖1〗《连州志》:「父以家贫。
且宾于无他兄弟,题其壁云〖诗略〗。
宾于从乡校归,续曰〖诗略〗。
」)。

献诗(题拟)

唐代李夷邺

偶忆昔年逢上巳,轻舟柳岸宴羣臣。
人间蹇薄时提叹,天上风光日日新。
玉帛已来诸国瑞,瑶池固有万年春。
赋诗饮酒平生事,肠断金门愿再亲。
(见《江南余载》卷下。
)(《江南余载》:李夷邺者,前唐诸孙,嗜酒不羁。
保大初,以宗室贤才拜正卿,累经左降,逾年辄复旧官。
元宗上巳开宴,夷邺不在召中,乃献诗曰云云。
上赐御札曰:「我家有外狂宗正,快哉!」)。

题案上诗(题拟)

唐代任贊

数年叨内署,衫色俨然倾。
任贊字希度,知君是火精。
(见《类说》卷五四《玉堂闲话》。
)(〖1〗《玉堂闲话》:「梁朝翰林学士任贊居职数年,犹着朱绂,于案上题诗。
梁主知之,命赐紫袍金章。
」)。

岳阳楼诗(题拟) 一

唐代范质

烟容云态四溟濛,州在波涛汹涌东。

辞诀友人诗(题拟)

唐代法琳

非意延非罪,离友复离亲。
山川万里隔,方劳七尺身。
游魂长去楚,分念独留秦。
自匪相知者,谁怜死别人。

岳阳楼诗(题拟) 三

唐代范质

可笑祖龙游不得,欲于何处访蓬莱。
(见《舆地纪胜》卷六九《岳州》。
)(按:范质入宋后,均在汴京。
诗为其早年作。
)。

赠崔垂休诗(题拟)

唐代赵崇

慈恩塔下亲(《说郛》本作「上新」)泥壁,滑腻光华玉不如。
何事博陵崔四十,金陵腿上逞欧书。
(见《北里志》)(〖1〗《北里志》:「王团儿……有女数人。
长曰小润,字子美,少时颇籍籍者。
小天崔垂休变化年溺惑之,所费甚广。
尝题记于小润脾上,为山所见〖原注:名就今字衮求近白小求宰临晋〗,赠诗曰〖略〗。
」「为山所见」四字及原注,《中国古典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本《北里志》校记及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崔四十胤」条皆以为有脱误讹舛,甚是。
今检同书有「小天赵为山」云云,知此诗为赵崇赠崔胤之作。
《说郛》本《北里志》上引四字作「为同年李义山所见」。
李商隐已卒于大中间,与崔胤不同时,其误显然。
至原注所云,终难索解,姑存疑。
〖《全唐诗》卷八七二收作无名氏之作,今移正重收〗)。

岳阳楼诗(题拟) 二

唐代范质

地收楚蜀西南水,天与江湖旦暮风。
(按:以上两联属同一首诗。
原诗应为七律。
)。

思红绡妓诗(题拟)

唐代崔生

误到蓬山顶上游,明珰玉女动星眸。
朱扉半掩深宫月,应照璚芝雪艳愁。
(见《太平广记》卷一九四引《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