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居》赏析
姚合极称赏王维的诗,特别追求王诗中的一种“静趣”,此诗就反映了这个倾向。
首两句:“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姚合自称“野性多疏惰”(《闲居遣怀》其八)。一个性格疏懒,习于野性的人,认为不适宜为官临民,这在旁观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了解这点,终年住在城里,丝竹乱耳,案牍劳形,求静不得,求闲不能,皆由于自己的“不自识”。本不乐于城市,今终年住在城里,总得自己寻个譬解。古人说,大隐隐于市,因此认为在城市亦算是隐居。“县去帝城远,为官与隐齐。”(《武功县诗》)自己作这样一番解释,是明心迹,也见心安理得了。这儿写身处县城,却透露了心地的静趣。
景况也确是这样:“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这第二联写的正是适应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从首二句一气贯注而来。没有马迹过门,就是表明来访者稀少,为官很清闲。蝉声聒噪,充满庭院,是因无人惊扰,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从声音中暗透一个“静”字。上句写出清闲,下句写出清静。正是于有声处见无声,反感静意笼罩。
在这清闲、清静的城中一隅,诗人是“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这第三联从“病”写性情。病,带点小病,旧时往往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事;病而不废吟咏,更显得闲情雅致。现今“休官”,连小小的职务也不担任之后,真是梦境也感到很清闲,很清静了。写来步步幽深,益见静境。唐人由于受佛家思想影响,有所谓更高一层的境界,就是把生活逃遁于“禅”,所以第四联作者自问:“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何时能摒除一切萦心的俗务,求古先生(指佛)学这种禅观呢?观,即观照。妄念既除、则心自朗然无所不照。这样的境界,就是禅观(即禅理、禅道),是清闲、清静的更高一境。借禅理说心境,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吏治腐败、社会黑暗的鄙视厌恶之情,成功地描摹了作者所追求的艺术上静趣的境界。
姚合是写五律的能手。他刻意苦吟,层层写来,一气贯注;诗句平淡文雅,朴直中寓工巧,而又畅晓自然,所以为佳。
《闲居》阅读及答案
闲 居
姚合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①,依止古先生②?
【注】①禅观:禅理、禅道。 ②古先生:对佛的称呼。
8.与《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颔联相比,本诗颔联运用的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9.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8.李商隐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死干)运用比喻双关手法。本诗运用了反衬和对比的手法。第四句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静,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院蝉声进行对比,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静。
9.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和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诗人虽居城市,但无马迹过门,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静,心远自偏;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境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
译文:不知道自己生性疏懒粗鄙,一年到头住在繁华的都城,门前从来没有车马的痕迹,院子里尽是大古蝉的叫声,身上有病痛吟诗虽觉辛苦,不再做官梦境已变得幽清,什么时候去学学禅机参悟,皈依佛家好古修道的先生。
8.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要求回答颔联和《无题》的颔联的艺术效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死干”,运用比喻双关手法,而此诗“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以充满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静,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院蝉声进行对比,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静。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艺术形象的手法,注意通过人物的言行和环境的烘托,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中的“住在城”“无马迹”“蝉声”“休官梦已清”分析诗人的“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和具有闲情雅致”的形象特征。
姚合简介
唐代·姚合的简介
姚合(约779~约855)中国唐代著名诗人。陕州(今河南陕县)人。元和十一年(816)进士,授武功主簿。历任监察御史,金、杭二州刺史、刑部郎中、给事中等职,终秘书少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称...〔► 姚合的诗(605篇) ► 姚合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