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观文钱塘天府二帖贊
[宋代]:岳珂
尺瑜寸瑕,工所不弃。
如公平生,抑有清议。
虽翰墨之仅存,亦世俗之共毖。
予独区区于别白,是亦或出于有意。
昔邹忠公以言得罪,士皆缩颈以避去。
公乃折简以自丽,由是而去,盖已无怼。
然则操觚刻椠,片言幅纸,其知所以行己也必矣。
以字达识,以识行字,举一知二,兹帖之所以可贵。
尺瑜寸瑕,工所不棄。
如公平生,抑有清議。
雖翰墨之僅存,亦世俗之共毖。
予獨區區于别白,是亦或出于有意。
昔鄒忠公以言得罪,士皆縮頸以避去。
公乃折簡以自麗,由是而去,蓋已無怼。
然則操觚刻椠,片言幅紙,其知所以行己也必矣。
以字達識,以識行字,舉一知二,茲帖之所以可貴。
宋代·岳珂的简介
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 ,南宋文学家。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
► 岳珂的诗(1166篇) ► 岳珂的名句〕
宋代: 岳珂
尺瑜寸瑕,工所不弃。
如公平生,抑有清议。
虽翰墨之仅存,亦世俗之共毖。
予独区区于别白,是亦或出于有意。
昔邹忠公以言得罪,士皆缩颈以避去。
公乃折简以自丽,由是而去,盖已无怼。
然则操觚刻椠,片言幅纸,其知所以行己也必矣。
以字达识,以识行字,举一知二,兹帖之所以可贵。
尺瑜寸瑕,工所不棄。
如公平生,抑有清議。
雖翰墨之僅存,亦世俗之共毖。
予獨區區于别白,是亦或出于有意。
昔鄒忠公以言得罪,士皆縮頸以避去。
公乃折簡以自麗,由是而去,蓋已無怼。
然則操觚刻椠,片言幅紙,其知所以行己也必矣。
以字達識,以識行字,舉一知二,茲帖之所以可貴。
宋代: 岳珂
尺瑜瑕,工所不弃。
如公平生,抑有清议。
虽翰墨之仅存,亦世俗之共毖。
予独区区于别白,是亦或出于有意。
昔邹忠公以言得罪,士皆缩颈以避去。
公乃折简以自丽,由是而去,
盖已无怼。然则操觚刻椠,
片言幅纸,其知所以行己也必矣,
以字达识,以识行字,
举一知二,兹帖这所以可贵。
尺瑜瑕,工所不棄。
如公平生,抑有清議。
雖翰墨之僅存,亦世俗之共毖。
予獨區區于别白,是亦或出于有意。
昔鄒忠公以言得罪,士皆縮頸以避去。
公乃折簡以自麗,由是而去,
蓋已無怼。然則操觚刻椠,
片言幅紙,其知所以行己也必矣,
以字達識,以識行字,
舉一知二,茲帖這所以可貴。
宋代: 韩元吉
忠孝全家法,清修极道腴。
雍容调庶政,谈笑靖边隅。
许国心犹壮,安得貌不枯。
修龄才七十,谁为隔黄垆。
忠孝全家法,清修極道腴。
雍容調庶政,談笑靖邊隅。
許國心猶壯,安得貌不枯。
修齡才七十,誰為隔黃垆。
宋代: 韩元吉
甲第依香火,栖心不离禅。
颐神虽绿野,纪绩自凌烟。
荣观丹丘外,真游弱水边。
佳城近刘阮,觉路有飞仙。
甲第依香火,栖心不離禅。
頤神雖綠野,紀績自淩煙。
榮觀丹丘外,真遊弱水邊。
佳城近劉阮,覺路有飛仙。
宋代: 韩元吉
忠孝全家法,清修极道腴。
雍容调庶政,谈笑靖边隅。
许国心犹壮,安时貌不枯。
脩龄纔七十,谁为隔黄垆。
忠孝全家法,清修極道腴。
雍容調庶政,談笑靖邊隅。
許國心猶壯,安時貌不枯。
脩齡纔七十,誰為隔黃垆。
宋代: 岳珂
所书如此,而事如彼。
既悦我目,亦冷我齿。
我录此事,与郗超比。
名焉不刊,帖亦奚毁。
所書如此,而事如彼。
既悅我目,亦冷我齒。
我錄此事,與郗超比。
名焉不刊,帖亦奚毀。
宋代: 岳珂
王氏之鬻他帖也,有纸缫其间。
予见其粉墨阑珊,既磨而残。
而考其氏名,辄长忾而永叹。
曰予闻之丛谈,是与忠惠者若是班乎。
今验其字体,则豪放而具骨力,激越而竞波澜。
使名节足以齐驰,亦何羡乎二难。
然而所立所趋,其视忠惠,何啻污池之于泰山。
故虽鬻驵尚得而唾弃之,世之以艺称者,斯亦足以观矣。
王氏之鬻他帖也,有紙缫其間。
予見其粉墨闌珊,既磨而殘。
而考其氏名,辄長忾而永歎。
曰予聞之叢談,是與忠惠者若是班乎。
今驗其字體,則豪放而具骨力,激越而競波瀾。
使名節足以齊馳,亦何羨乎二難。
然而所立所趨,其視忠惠,何啻污池之于泰山。
故雖鬻驵尚得而唾棄之,世之以藝稱者,斯亦足以觀矣。
宋代: 岳珂
摹法之精,必验以真。
我见枣刻,已同似人。
启以楷书,告以章草。
情敬之分,于此焉考。
摹法之精,必驗以真。
我見棗刻,已同似人。
啟以楷書,告以章草。
情敬之分,于此焉考。
宋代: 岳珂
文字之祥,厥有原委。
父师昆弟,以及诸子。
文兮斜川,道兮颍水。
以文贯道,一家济美。
施及翰林,特游戏耳。
于风味中,亦复是似。
以坡为骨,以颍为髓。
苏门之英,来者视此。
文字之祥,厥有原委。
父師昆弟,以及諸子。
文兮斜川,道兮颍水。
以文貫道,一家濟美。
施及翰林,特遊戲耳。
于風味中,亦複是似。
以坡為骨,以颍為髓。
蘇門之英,來者視此。
宋代: 岳珂
谨严而稳惬,一笔之涉,足寓心法。
淳熙之相业,动守检押。
耳目犹接,列于书籍,百体不乏。
是曰王鲁公之帖。
謹嚴而穩惬,一筆之涉,足寓心法。
淳熙之相業,動守檢押。
耳目猶接,列于書籍,百體不乏。
是曰王魯公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