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隐者

[宋代]: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径:小路。崖:山崖。苍:深青色。坞:山坳。抱:环绕,围绕。
②山翁:指诗题中诗人所访的隐者。酒熟:酒酿制结束。

译文:
沿着山崖上的小路,脚踏着深青色的崖壁,半山坳的山泉和岩石被寒冷的云朵环绕着。
隐者饮着自己酿制的好酒不出家门,残花落满地面,丝毫没有人的行迹。

《访隐者》赏析

  这首小诗,前两句写“访”。诗说一条小路,沿着山崖,靠着青翠的山壁,直通向山的深处,山中寒云缭绕着山泉危石。诗极力铺写了隐者所居之地的环境,通过这幽深静阒的环境,突出隐居在这里的人的避世脱俗、高蹈绝尘的襟怀,未写人而人已呼之欲出。第一句的诗眼“踏”字下得很切,呼应诗题“访”字,使山景是作为诗人在来访途中所见,山路与山坳的两组景色也分出了先后层次,益显得山高幽深。如改成“近”、“贴”等类词,便成了单纯写景,跌入下乘。第二句的“抱”字,形象地刻绘出泉水蜿蜒、山石清秀、云气缭绕的景况,很见锤炼之工。

  三、四句写隐者喝着自酿的酒,颓然醉倒,足不出户,门外落红满地,无人洒扫。这两句不直说隐者之高,只是通过他疏懒闲适、脱略形骸的生活,表现他与世无争、万事不关心的淡泊情怀,与宋邵雍《安乐窝》绝句中的后两句“拥衾侧卧未欲起,帘外落花撩乱飞”极为相近。诗即事达情,与上两句的景物描写合成一个整体,由此表达自己对隐者的崇敬。

  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出仕与归隐是一对矛盾。由于自身的抱负与向往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便促使诗人们转而赞美自然,赞美返回自然的隐士。自从陶渊明热衷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的生活以来,不少诗人讴歌无忧无虑、沉湎自然的生活,要“独无外物牵,道此幽居情”(韦应物《幽居》)。发展到最后,把疲倦于现实生活的观念进一步变化成疲倦于一切,连日常的应酬、洒扫,朋友间的来往也不放在心上,以门外青苔、落花不扫、人迹不到为高,如贾岛诗所述“自从居此地,少有事相关。积雨荒邻圃,秋池照远山。砚中枯叶落,枕上断云闲”,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郭祥正这首诗的三、四句,赞赏隐士闭门饮酒,门无人迹,落花狼藉,也是这种思想的延伸,可视作中国写隐士的诗的共同点。

郭祥正简介

宋代·郭祥正的简介

郭祥正(1035~1113)北宋诗人。字功父,一作功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 郭祥正的诗(1425篇) ► 郭祥正的名句

猜你喜欢

访隐者

宋代陆游

湖曲有隐者,时时容叩门。
人如钓渭叟,地似避秦村。
笑语嚣尘远,衣冠古制存。
山寒归路晚,相与尽瓢樽。

访隐者

宋代王安石

童子穿云晚未归,谁收松下著残棋。
先生醉卧落花里,春去人间总不知。

访隐者

宋代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访隐者不遇

宋代陆游

秋高山色青如染,寒雨霏微时数点。
兰亭在眼久不到,每对湖山辄怀歉。
雅闻其下有隐士,漠漠孤烟起松崦。
独携拄杖行造之,枳篱数曲柴门掩。
笛声尚近人已遯,日啜薄糜终不贬。
何如小住共一尊,山藜野芋分猿嗛。

摄山访隐者

宋代张颉

路绕苍山石挂藤,结庐深入白云层。
泉鸣便隔人间世,采药知从何处僧。

访隐者不遇

唐代高骈

落花流水认天台,半醉闲吟独自来。
惆怅仙翁何处去,满庭红杏碧桃开。

夜访隐者家

元代韩奕

舍舟陟伊岸,远思一翛然。
幽人田中庐,高柳当门前。
微月照疏雨,夜花静凉天。
相见惬始愿,欢言殊未眠。

访隐者郊居

清代黄淳耀

隔溪高士坐危亭,客有栖寻户不扃。

花似婵娟邀俗赏,松因磊砢受天刑。

林间密果藏飞鸟,窗外疏梅乱曙星。

最是道心能及物,庭阴病鹤长新翎。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

唐代李商隐

秋水悠悠浸墅扉,梦中来数觉来稀。
玄蝉去尽叶黄落,一树冬青人未归。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日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 二

唐代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日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