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姚燧的诗 > 凭栏人

凭栏人

[元代]: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凭栏人》赏析

  这首小令在构思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闺妇在寒冬到来时给远方征人寄军衣的矛盾心理的刻画,表现了思妇的纠结的微妙心理,寄与不寄都渗透了深挚的感情。

  “欲寄君衣君不还”这句写了思妇第一层感情矛盾:征夫远在边塞,久去不归,她迫切地想将亲手缝制的寒衣寄给亲人。“欲寄征衣”,正是她思念、关怀亲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但转念一想,远方的征夫得了寒衣如果不想着回家了,就会更增加了分离的痛苦。这又是她十分忧虑的。语意一正一反,一波一折,把思妇对征人思念和关切的心理表现得很细腻。

  “不寄君衣君又寒”这句则以反语倒说:既然寄了征衣,亲人不还,那就“不寄征衣”吧。这似乎可以消除“君不还”的忧虑了,但她旋即想到:自己的亲人又要忍受饥寒了。这是自己更不忍心,更为忧虑的。这两句语意上的反复,把人物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最后“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这两句是前两句矛盾心理的归结,又是女主人公情感的扩展,隐约表现出她时而欲寄,时而不寄,时而担心“君不还”,时而忧虑“君又寒”,每一踌躇,每一反复,都在思念、关切和痛苦的感情。

  其实远方征人的“不还”与寒衣的“寄与不寄”并没有必然联系。女主人公是基于“君不还”的现实才制作冬衣,目的是让远方的丈夫得以御寒。征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无论“寄与不寄”,女主人公实际上都面临着“君不还”的冷酷结局。她也明知这一点,故意在寄衣上生出波澜,是为了表现自己长期独守空房的一种怨恨。当然这种怨恨是基于团圆的愿望,本身仍意味着对丈夫的无限深情。又恨又爱,以恨示爱,这是闺妇的一种特有心态。这正是这支小曲情味的动人之处。

  此篇属于元散曲中具有乐府风味的情歌佳作,形制短小,其妙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以极简练的文字,为读者体会人物心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曲二十四字中,“寄”“君”“衣”“不”四字占了一半以上,用字寥寥而能包含如此丰富曲折的情节和意象,这也是此篇的不可及之处。

姚燧简介

元代·姚燧的简介

姚燧 元文学家。字端甫,号牧庵,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原籍柳城。官翰林学士承旨、集贤大学士。能文,与虞集并称。所作碑志甚多,大都为歌颂应酬之作。原有集,已散失,清人辑有《牧庵集》。...〔► 姚燧的诗(37篇) ► 姚燧的名句

猜你喜欢

凭栏人

元代徐再思

髻拥春云松玉钗,眉淡秋山羞镜台。海棠开未开?粉郎来未来?

凭栏人

元代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凭栏人

元代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凭栏人

元代张可久

小玉栏杆月半掐,嫩绿池塘春几家。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

凭栏

南北朝邹浩

朝天坊里朝天客,北去朝天已赐环。
从此昭平梦不到,賸凭栏槛看青山。

凭栏

宋代陆游

蝉嘒晚尤壮,鸦栖久未安。
不成浮舴艋,故作凭阑干。
露重倾荷盖,风尖蹙芡盘。
新秋动归思,更觉五湖宽。

凭栏

宋代陈藻

少壮营营正苦心,凭栏况味不如今。
如今饭散凭栏立,一本寒枯木在林。

凭栏

宋代吴锡畴

刘伯龙如鬼笑何,居然幻境螘南柯。
世间知止人应少,天下难言事最多。
梧叶凄凉依节序,雁声依约自关河。
凭栏莫起悲秋意,老色何妨借酒酡。

冷泉凭栏

宋代陈起

此山泉石胜,还思日日登。
那知三生前,不是住山僧。

次韵凭栏有作

宋代释德洪

金殿谁焚南海香,霭然芬馥扑回廊。
数枝银烛高低照,两箇清萤上下光。
风度素秋惊宿鸟,水舂碧涧濯游舫。
栏干独倚无人问,细细孤吟月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