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枕

[宋代]: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午枕:即午睡:簟:竹席 。红影:红色的花影。
②悠扬:飘忽不定。供:引起。 宛转:缠绵,难以名状。

译文:
花前一枕午睡,竹席清凉如水波欲流,斜阳已照着花枝,将婆娑红影映上我的帘钩。
窥视人的小鸟声声啼鸣,惊起飘忽的梦,它去得悠悠。只看见水那边青山重重叠叠,引惹起心头深隐难言的清愁。

《午枕》赏析

  这首诗将午睡醒来、由恍惚到清醒的瞬间感受和心理的复杂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诗的首句写春日午睡时将睡未睡的感觉,“花前”点出是春天季节,又照应下句的“红影”;“簟欲流”既指卧席波浪形的花纹,又指竹席光滑清凉如水,睡意朦胧间,仿佛感到竹席变成了缓缓流动的波浪,十分惬意。次句写睡醒之感,这一觉睡得舒适漫长,醒来时只见花影投射到帘钩之上,正午花影最短,不会遮住帘钩,故而可看出此时日光已经西移,“催”字表达出惊讶时光过得飞快的心理感觉,又从侧面形容梦之酣畅。

  三、四句写醒来后心理的落差和变化,醒来耳中听得鸟鸣,却怀疑美梦正是被鸟鸣唤醒,寻声望去,似乎鸟儿也在窥望自己,于是主观感情倾向认为是鸟儿有意唤醒自己,心头生起一种惆怅之感,再往远处眺望,一水之隔的青山映入眼帘,于是愁绪变得更无穷无尽了。“青山”在这里可说是现实生活的象征,因为它稳定不变并朝夕与自己相伴,看到它,才意识到令人迷恋的梦已飘远,思绪猛然回到现实中,定叫作者愁肠宛转。

  理想和现实是人类永无休止的矛盾:人类不断地追求美好的理想,但和现实总有极大的差距:人类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但永远不可能到达完美的理想境界: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尽地追求和自我完善的历史。无论是美好的“悠扬梦”,还是象征意义上的“隔水山”,都是以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矛盾冲突的心境构成了审美境界。这种审美境界因符合人类心理深层中的企恋心态,而获得了审美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再从艺术上看,“悠扬梦”给人以美的朦胧感,“隔水山”则展示了美的距离感。从审美的欣赏角度看,朦胧感和距离感有助于增强关感。加上句法新颖,对仗工整,声情和语意浑然一体,令人击节叹赏。

  当然,此诗的前二句也是相当出色的,如“簟欲流”、“日催红影”,或写出幻觉中的动感,或将太阳拟人化,炼字琢句新鲜独创,雅丽精绝。全诗转折自然,委婉含蓄,体现一种整体的美,令人味之不尽。

王安石简介

宋代·王安石的简介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 王安石的诗(2032篇) ► 王安石的名句

猜你喜欢

午枕

宋代陆游

茅檐一杯淡藜粥,有底工夫希鼎餗。
书中至味人不知,隽永无穷胜粱肉。
老夫享此七十年,每愧天公赋予偏。
清泉洗鬴煎山茗,满榻松风清昼眠。

午枕

宋代华岳

三盃未醒复三盃,醉眼朦胧噼不开。
急办藤牀并竹枕,要随蝴蝶到蓬莱。

午枕

宋代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午枕有感

南北朝邹浩

宰我嗜昼寝,边韶仍爱眠。
当时师弟子,指摘良纷然。
韦絃以为戒,僶俛亦有年。
分作蠧书鱼,文字相周旋。
纵不叔夜懒,犹惭头在悬。
如何到此地,午枕有所便。
晨餐未停筯,睡思潜予牵。
矇眬眼自醉,百体柔于绵。
茗饮虽再三,驱逐无由缘。
解衣卧北窗,径走姬旦前。
往往随物化,飞跃参鱼鸢。
老木森古砌,日转惊鸣蝉。
矍然整巾屦,衙鼓忽已传。
由来棘围中,疏放成拘挛。
气血似止水,郁郁为此愆。
何当彻门牡,四顾还青天。
朝昏递消息,有节亦有宣。
焚膏续清昼,冥心寄韦编。
往失固莫救,尚得来者全。
圣处几万里,行矣勤着鞭。

和午枕 其一

宋代赵希逢

遣怀无日不持盃,何事愁肠未肯开。
堪嘆人生真似梦,黄粱不梦又蒿莱。

和午枕 其二

宋代赵希逢

春酲未析眼慵开,困卧藤床隠腹雷。
陪笑不容掀幌问,一鸡啼午自惊回。

秋日山居 午枕

宋代陆游

茗碗兵休戒老兵,客来剥啄急须应。
为言余正理公事,半落乌纱枕曲肱。

午枕觉怀世美

南北朝邹浩

睡乡天地肃秋风,日日欣随宰我踪。
靖节有人须命驾,道途何事不相逢。

新晴午枕初起信笔

宋代陆游

闭户日陶然,晴窗春已妍。
华胥梦中国,龙汉劫初年。
浩浩尘扬海,茫茫杵倚天。
何妨驾孤鹤,小憩华山前。

次韵大年当暑午枕

宋代张扩

道人曾得却暑方,烈日卓午心清凉。
书斋长物复何有,含风竹簟八尺长。
睡魔久困世喧閧,乍入寂境如还乡。
嗜茶尝胆汝药石,煮饼炊饭吾津梁。
古来至人具法眼,净秽天女犹皮囊。
坐禅入定了十劫,睡蛇有口难螫伤。
要当寻师渐磨洗,想子已聚三月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