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苏舜钦的诗 > 沧浪静吟

沧浪静吟

[宋代]:苏舜钦

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澄醪不满缸。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沧浪: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市。现为苏州园林著名景观之一。虚亭:山亭,即沧浪亭。石矼:石桥。
②二子:指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和叔齐。三闾:指屈原,他曾任三闾大夫之职。
③恨:遗憾。醇醪:清酒。醪,本指汁滓混合的酒,即酒酿。缸:可盛十升的酒器。

译文:
绕过空亭,步上石桥,我独自闲步,觉得这静谧中的情趣举世无双。
山林的蝉儿,边叫边飞穿过空疏的门户;野生的青藤曲屈盘绕,伸入破败的小窗。
伯夷叔齐恰逢周朝盛世尚且饿死,三闾大夫屈原遭贬放逐自沉汩罗。
我如今饱食终日,高枕无忧。唯一的遗憾便是这清澄的美酒太少,不能盛满大缸。

《沧浪静吟》赏析

  诗的前两联即描写沧浪亭的静谧。首先诗人安排了“静”的背景,营造出“静”的意境:“独绕虚亭步石矼”。“独”“虚”二字表明诗人此时是独自一人在沧浪亭中散步。偌大的园林,四处静谧无声,或许有人会感到冷清孤寂,而诗人却专爱这“静中情味世无双”的空静淡雅的氛围。静谧中的心情和滋味独一无二,颔联就此进一步展开,加以具体详细的描写和说明。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前一句以动写静,后一句化静为动,更显出“沧浪亭”的幽静和诗人此刻平和自乐的情绪。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以动写静的名句当属六朝梁代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入若耶溪》),鸣蝉的鼓噪声,飞鸟的清鸣声,才更反衬出林间山中的静寂、清幽。“静”的意境极难表现,欧阳修在《六一题跋》中论画道:“飞走迟速,意近之物易见,而闲和俨静,趣远之心难形”。意即画面容易表现实物的形状动感,难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而营造出澹泊闲静的意境则是难上加难。诗画同源,二者在艺术表现手去上颇有相通之处。因此,中国古代诗人多采用寂中有音、动中见静的手法,利用能引发人们特殊感受的声响和动态来反衬静境和静意。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得愈觉其深”(《管锥篇》)。这里的“山蝉带响”也正是利用蝉声来突出环境的清幽宁静,韵噪相映,反衬其静,给人以极为真实贴切的感受。此外前人诗中也常运用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六朝宋代谢灵运“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的诗句,不仅将相对静止的白云、绿竹拟人化,同时赋予二者以动感,这种拟人手法和化静为动手法的的运用,更能雄现出平中见奇、似动实静的特色。此诗中“野蔓盘青入”便是将藤蔓这一静物动态化,写出了它在盘旋回绕中偷偷伸进破旧窗子的“动”的过程,这种“动”,更深化了沧浪亭中安静的气氛。胡仔评价苏舜钦说:“真能道幽独闲放之趣”(《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此联可做为典型的一例。

  后两联引用两个典故,将它们与诗人的情况相对照,以此来表明诗人平静恬淡的心情。“二子逢时犹死饿”是写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一般认为,周朝开国初年可谓太平盛世,两人生而逢时却因不食周粟而死;“三闾遭逐便沉江”是写三闾大夫屈原的故事,他遭人构陷,放逐湖南湘江一带,而后自投汩罗江。诗人与屈原一样受人毁谤而遭贬,与伯夷、叔齐一样适逢政治革新的年代,但却无所作为。即使这样,诗人并未意志消沉投江而死,也并未“拒依周粟”忍饥而亡,而是每天尚能“饱食高眠”。因而诗人颇觉心满意足,欢欣庆幸。与历史人物的悲惨遭遇相比,诗人遭贬谪但仍能隐居沧浪亭算是十分幸运。所以他在沧浪亭的静谧环境中深切地感受到了离实远祸、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沧浪亭》),因而他觉得“静中情味世无双”。

  诗人的心境当然不像沧浪亭的静景一样平静如水。苏舜钦以迁客身份退居苏州,内心愁怨交集,万分感慨。他本是“慷慨有大志”的志士,以“出手洗乾坤”(《夏热屋寝感咏》)为已任,结果却是“予年己壮志未行”(《对酒》),苍生有难未能济,只能隐居园林,聊以度日。对于他这种“致君事业堆胸臆”的人来说,“却伴溪童学钓鱼”(《西轩垂钓偶作》)的闲居生活极为压抑。“修竹慰愁颜”(《沧浪亭》),“愁与酒相攻”(《春日怀旧游》),“大叫欲发狂”(《舟中感怀》),这些退隐后的诗句都渲泄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愤之情。

  本诗尾联中“唯恨澄醪不满缸”,以夸张的手法,表面是强调自己了无牵挂,心如止水的恬淡生活,而从反面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怨懑、牢骚和不满。

《沧浪静吟》鉴赏

【赏析】
   苏舜钦(一oo八—一o四八),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省中江县南)人。由范仲淹推荐入朝当官。他的岳父杜衍是朝中大臣,想改革政治,反对者为了打击杜衍,便对苏舜钦加以诬陷,于是他被贬离朝,退居苏州沧浪亭。

  这首诗是他闲居沧浪亭时写的。题为“静吟”,全诗也环绕一个“静”字,极力描写环境的静和心情的静;实际上却是不能平静的,诗中就隐隐流露出他愤恨的情绪。

  诗的开头便说,独自一个人在沧浪亭里闲步,绕过那虚空的亭子,走到小石桥(矼)上;这里多么安静啊,这种平静的心情和滋味,在人世间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何以见得呢?接下去就进一步具体地描写环境的静。

  第二联说,那小山上树林里的蝉儿,边叫边飞,穿过了空疏的门户;野生的藤蔓,绿油油的,曲屈盘绕,它的藤条已经伸入到破窗子里面了。这种环境的确够幽静的了,而这种“静”,却是用“动”来表现的。六朝梁代王籍有这样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是说,在林子里因为有蝉的叫声,有鸟的鸣声,便更显得幽静,这种感受是很真切的,诗歌中常用这种化动为静的手法。这里的“山蝉带响”,也正是用蝉声来烘托环境的幽静。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中,还有一种化静为动的写法,六朝宋代谢灵运的名句说,“白雪抱幽石,绿筱(筱竹)媚清涟”,将白雪、绿竹这种静物,说成象人一样能抱、能媚(讨人喜欢),带有感情色彩。这里是把藤萝写成能动的,它偷偷地伸进了破旧的窗子里。这也是化静为动,又因为这种“动”,更渲染了小花园中的安静。

  第三联引了两个典故,用来和自己的情况相比,想说明自已心情的平静。“二子逢时犹死饿”,写的是伯夷和叔齐的事。伯夷和叔齐反对周武王伐商王纣,在周武王灭亡了商朝后,二人发誓不吃周粟,逃到首阳山,后来饿死在那里。一般都认为周朝开国时是个好的时代,二人遇到这个好时代,却执意不食而饿死。“三闾遭逐便沉江”,写的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事。屈原被人造谣中伤,放逐到今湖南湘江流域一带,后来自投汩罗江而死。这里的意思是说,我与历史上的这三个人不同:虽然我和屈原一样受人毁谤而被贬逐,但我不投江而死;虽然我和伯夷、叔齐一样,遇到“好时代”,但我不会死于饥饿。我的心情是很平静的,是这样打发日子的:我现在每天吃得饱饱的,把枕头垫得高高的,成天睡大觉,除此之外,每天还要喝大量的清酒(澄醪),只恨这些酒不满缸(可盛十升的酒器)罢了。这最后一联,用夸张的说法,说明自己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静得很。其实,不平静的心情,被贬退的牢骚,都寄托在言外;不满的情绪,读者自己是可以体会得出来的。
[url=http://www.richcon.net/]http://www.richcon.net/[/url]

苏舜钦简介

宋代·苏舜钦的简介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词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 苏舜钦的诗(236篇) ► 苏舜钦的名句

猜你喜欢

沧浪静吟

宋代苏舜钦

独绕虚亭步石矼,静中情味世无双。
山蝉带响穿疏户,野蔓盘青入破窗。
二子逢时犹死饿,三闾遭逐便沉江。
我今饱食高眠外,唯恨澄醪不满缸。

静吟

宋代史弥宁

居官役役簿书间,及到家山困往还。
若欲静吟无俗累,算来却是客中闲。

静吟

唐代郑谷

骚雅荒凉我未安,月和馀雪夜吟寒。
相门相客应相笑,得句胜于得好官。

张仁溥寄游沧浪诗用韵一首非为沧浪作也

宋代吴泳

卉木萋萋二月寒,杏垂红雨涕浪浪。
无司花女太幽绝,有索酒郎多醉狂。
弄影莫陪张子野,断肠空忆贺横塘。
春来亦欲寻诗社,却怕诗工与道妨。

沧浪

宋代施枢

长史遗踪二百年,直教名字到今传。
渚香细浥莲须雨,野色轻团竹尾烟。
但得幽情关水石,何须隠迹痼林泉。
客中正有尘缨在,来此清游亦是缘。

沧浪屿

清代乾隆

洲屿中间复有池,搆轩其上临阶基。

坐而玩之淡神气,凭以鉴者数须眉。

曰清曰浊惟自取,不盈不竭夫何为。

塞上风月伊千古,槛前俯仰欣一时。

沧浪屿

清代乾隆

池上书斋古,渫然俯一泓。

墙围辞鹿饮,沼澈数鱼行。

澄影观几席,漪光翻梠楹。

缅怀圣人意,原取濯缨清。

沧浪亭

清代永瑆

沧浪亭子枕石湖,宋贤遗迹俱荒芜。

杨花轻轻鱼作队,蒲叶短短凫将雏。

薄游城南趁佳日,烟景稍旷笙歌疏。

欧公诗话自千古,衡剂未肯分梅苏。

沧浪亭

宋代蒲寿宬

晓色桃蒸霞,春阴柳垂雾。
为问桥下船,沿流到何处。

沧浪咏

宋代胡理

昔闻沧浪亭,未濯沧浪水。
先贤渺遗迹,壮观一何侈。
飞桥跨木末,巨浸折胡垒。
糟床行万瓮,缭墙周数里。
废兴固在天,庶用观物理。
缅怀嘉祐世,周道平如砥。
相君贤相君,子美东南美。
如何一网尽,祸岂在故纸。
青蝇变白黑,作俑兹焉始。
所存醉翁文,垂耀信百世。
无忘角弓咏,嘉树犹仰止。
同来二三子,感叹咸坐起。
缥瓷酹新汲,毁誉均一洗。
忽逢醒狂翁,一别垂二纪。
隽哉老益壮,论事方切齿。
我欲裂绛幔,推着明光里。
安得上天风,吹落君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