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元好问的诗 > 乙巳九月二十八日作‌

乙巳九月二十八日作‌

[金朝]:元好问

关山小雪后,絮帽北风前。

残月如新月,今年老去年。

《乙巳九月二十八日作‌》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出这样一幅画面:一场小雪给关山披上一层薄薄的银装。而人则戴着絮帽,迎着雪后的北风站立着。时间呢?据诗题,是旧历九月二十八日。虽在北国,这场雪也属于来得比较早的。也许,它是这一年的第一场雪呢。晚秋,一场雪使山河大地容颜顿改,把季节明显地推向初冬,所给人的感受和引发的思绪应该是多方面的。但作者并没有写这些,很可能是种种意绪错综复杂,连他自己也难以说清吧。而对于读者来说,“絮帽北风前”下面恰好留下一个空间,这空间是能够诱发人想象的。“残月如新月,今年老去年。”诗人经过一段心绪浩茫的感触后,视线集中在月亮上。雪后放晴,蓝天上出现了月亮,得雪色的映照,增加了亮度,尽管是月底的下弦月,却好似新月一样。“残月如新月”本属联想,但从联想中透露出诗人对于新月有特殊的感情。宇宙间残月和新月可以周而复始地转化,而人却未见如此。“今年老去年”,“老”不能再转回少年。人老于去年,有何感慨呢?这下面又留下一层空间。

单纯看末句,诗人似乎在叹老。但叹老也有多种多样。如果认为叹老必然伤感,难免消极,便与这首诗的基调不合。北国晴雪之后,空气是寒冽的。人则絮帽一顶,迎风而立。面对关山积雪,不见有瑟缩之意,便显示了一股刚气。月,是残月而似新月,用心中的新月来比照眼前的残月,情感的趋向更是积极的。而慨叹人之老于去年,固然在时间流逝面前有一种悲感,但由上而下的感情流向,使这种悲更多地表现为对人生的执著。“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伤叹时光流逝,就有一种时不我待、担心虚老此生的意味在里面。因此,这首诗主要是从积极的方面感叹岁月催人,时光流逝。

诗写得很含蓄,但他所提供的画面却是很鲜明的。关山小雪,下弦月倚着蓝天。而容颜老于去年的诗人,则头戴絮帽,临风而立。这,很像是一首自题小像之作。正是这种自题小像式的写法,我们读起来感到它既有画面的表层意思,又有画中人心理的深层意思。使诗的内容丰富含蓄,耐人寻味。

元好问简介

金朝·元好问的简介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 元好问的诗(466篇) ► 元好问的名句

猜你喜欢

乙巳九月二十八日作‌

金朝元好问

关山小雪后,絮帽北风前。

残月如新月,今年老去年。

丙寅九月二十八日作来年将告老

宋代辛弃疾

渐识空虚不二门,扫除诸幻绝根尘。
此心自拟终成佛,许事从今只任真。
有我故应还起灭,无求何自别冤亲。
西山病叟支离甚,欲向君王乞此身。

四月二十八日作二首 其二

宋代陆游

行遍人间病不禁,鬓毛饱受雪霜侵。
茅檐一夜萧萧雨,洗尽平生幻妄心。

四月二十八日作二首 其一

宋代陆游

四月欲尽五月初,九十未及八十余。
开口何曾谈世事,收身且复爱吾庐。

九月二十八日枕上

宋代李光

年来心气苦怔忪,永夜长忧百虑攻。
赖是床头有清圣,一杯扶到五更钟。

九月二十八日湖上检校篱落

宋代范成大

村北村南打稻声,荒园屐齿亦嬉晴。
菊边更觉朝阳好,松下偏闻晚吹清。
一岁无非吾乐事,千金不博此间行。
周遭踏遍芙蓉岸,足庳腰颉栩栩轻。

九月二十八日雪次日立冬喜而有作

清代乾隆

同云暗空宇,素雪洒宫城。

渐作霏霏势,徐听淅淅声。

瑶林英乍缀,麦垄绿方萌。

三白先冬令,稍纾望岁情。

九月十八日作

宋代孔平仲

秋来常苦热,今日令方行。
浩浩风吹木,冥冥雨压城。
薄寒如解愠,残序亦关情。
晓镜须惊老,催人白髮生。

乙巳九月登冶城作

宋代王安石

欲望锺山岑,因知冶城路。
跻攀隐木杪,稍记曾游处。
红沉渚上日,苍起榛中雾。
即事有哀伤,山川自如故。

十月三日相公花下小饮赋四题·九月二十八日

宋代梅尧臣

香包已向青春发,又见秋深特地开。
应笑菊残无意思,不能邀赋洛阳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