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

[清代]: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牛首”二句:写南京形胜。牛首,又名牛头山,在南京市南,双峰东西对峙,状如皇宫前两旁的阙楼,又称天阙。龙岗:指钟山。相传诸葛亮曾论南京的地形说:“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见《六朝事迹》)
②“六朝”二句:写城市残破。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均建都于南京,后人统称之为“六朝”。六朝时战乱频仍,兴亡迅速。这句诗从围棋残局的不可收拾,表示作者对南明弘光朝灭亡的感慨。〉。万井,形容都会中户口多。符载《五福楼记》:“二江东注,万井如画。”春草、落花,表示城市残破。
③“访旧”二句:写人事凋零。乌衣,东晋以及南朝时聚居于南京乌衣巷的王谢诸名门大族。《六朝事迹》:“乌衣巷,王导、纪瞻宅皆在此。“这里借指明代的遗民。玉树,指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隋书·五行志》:“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辞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④“如何”二句:联系古今,点明亡国之恨。大江,长江。

《秣陵》赏析

  该诗运用了对比、用典的手法。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

  从全诗结构看,首联极写南京地势形胜,是得天独厚的帝王兴业之都:颔联和颈联描绘了一幅凋残破败气象,物去人非,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一扬一抑,形成强烈反差。尾联是对前面六句的概括和升华,具有卒章显志的作用。

  对国家的热爱 屈大均生逢天崩地坼、多灾多难的明清鼎革之际,当时社会纷争激烈、民族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帝已经吊死,清军已经入关,岭北战火正旺。 1646 年12 月,清军攻陷广州,明朝政权(弘光、隆武)相继垮台,抗清斗争进入非常艰难的岁月。其后,屈大均又广交遗民志士,为抗清积极奔走,但1662 年,历史发生重大转折,明朝的象征、士人的希望——永历帝遇害身亡,清朝统治渐趋稳固,这给屈大均震动很大,他感到复明希望渺茫。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无数的朝代更替,但大部分是汉族之间的,而很少有这种少数民族对中原的统治。这让接受传统思想教育的屈大均难以接受,爱国之情显得尤为强烈。 屈大均积极参加抗清复明的斗争。曾有诗句“魑魅份来战,雷霆相纠缠。予时当一队,矢尽犹争先。猛士尽疮痍,一呼皆胜鞍。”真实的记录抗清活动的壮烈场面,传达出刚健豪迈、慷慨苍凉的民主意识和英雄气概,爱国之情溢于言表。“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秣陵》)“匕首频虚发,无成愧丈夫。

《秣陵》阅读及答案

秣陵

【清】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秣陵怀古

【清】纳兰性德②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①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名。②纳兰性德,曾任清圣祖侍卫,《秣陵怀古》为他护驾清圣祖祭明陵后所作。

19.《秣陵》的颈联,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典故,形象地表现了当日金陵人事之凋零。

20.有人说,纳兰性德既是站在本朝立场贬抑明王朝,又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明朝的兴替变化,其所持观点远在许多秣陵怀古诗之上。请联系这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及解析:

19.    (1).乌衣巷   (2).玉树后庭花(或玉树)   

20.(1)屈诗通过对南京的景物描写,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感伤于六朝古都的繁华已成过去,表达厂诗人的亡国之悲和无奈。(2)纳诗所持观点与屈诗有所不同,他认为明朝后期在北京的所作所为(中原事业)和建都南京的六朝以及后来的南明流亡政权(江左)一样,都是上下贪图享乐,其灭亡也是咎由自取,无须怨天尤人。其立论可谓是发人之所未发。

1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理解。考查典故,结合《秣陵》的颈联内容分析。“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结合“乌衣”“玉树”分析,诗歌用到了“乌衣巷”“《玉树后庭花》”等典故,抒写了人事凋零之感。

点睛:诗歌的赏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屈大均简介

清代·屈大均的简介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请活动。后为僧...〔► 屈大均的诗(18篇) ► 屈大均的名句

猜你喜欢

秣陵

宋代胡仲弓

山自青青水自流,五云犹绕帝王州。
谁将千幅鹅溪绢,画出东南一片秋。

秣陵

清代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秣陵 其二

宋代仇远

龟嵴羊肠九里汀,芫花灿灿麦青青。
此生不踏江东道,将谓金陵即秣陵。

秣陵 其一

宋代仇远

凿山疏水出长江,王气如何可厌禳。
后五百年依旧在,空教晋帝笑秦皇。

秣陵行

宋代周紫芝

秣陵城门夜不开,城头椎鼓鸣春雷。
绯衣擎火燎民屋,万井一炬飞红埃。
道傍横尸人不识,血流但见秦淮赤。
府中官吏一百人,尽取姓名书罪籍。
元戎被执不得归,贼坐黄堂纵呵斥。
明朝传檄下九州,九州牧伯不敢收。
可笑官军櫜羽箭,环视走卒撄城楼。
将军楼船下巫峡,胆落双旌俱卷甲。
日枭五十三头颅,一战何曾短兵接。
今年新起故将军,灞陵醉尉勿浪嗔。
文致太平武定乱,非渠谁复清风尘。

秣陵关

清代​吴敬梓

箯舆芳径草痕斑,明庶风来渗客颜。一带江城新雨后,杏花深处秣陵关。

秣陵寓居

宋代宋无

荒园日日涉蓬蒿,破屋年年盖把茅。
向石侧生花倚势,缘墙直上豆攀高。
归兮春草芜三径,老矣松风有二毛。
莫笑家贫拙于事,长鬚能压榨头糟。

秣陵晚眺

宋代宋无

天堑鸿流拥积沙,石城虎踞漫雄夸。
山陵青草六朝地,巷陌乌衣百姓家。
紫盖黄旗消王气,琼枝璧月弔庭花。
孤云更作降旛势,目断楼船日又斜。

秣陵怀古

唐代李羣玉

野花黄叶旧吴宫,六代豪华烛散风。
龙虎势衰佳气歇,凤皇名在故臺空。
市朝迁变秋芜绿,坟冢高低落照红。
霸业鼎图人去尽,独来惆怅水云中。

回次秣陵

宋代周文璞

我行古井邑,北风吹倒人。
旗店语簇簇,石路声辚辚。
下车得少憩,亭午听司晨。
岂但田秔香,更觉村醪醇。
怀哉厌王气,契阔毋重陈。
旧为秣陵尉,今为钟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