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杜甫的诗 > 柏学士茅屋

柏学士茅屋

[唐代]: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身岩居。古人已用三冬足,
年少今开万卷馀。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碧山:指柏学士隐居山中。碧山应该是泛指,即青山。学士,即柏学士。唐朝时学士职位一般至少为五品,六品及以下的称为直学士。银鱼,指唐朝五品以上官员佩戴的银质鱼章。白马:这里用来指代柏学士。身岩居,指在安史之乱中,逃到这里的山中居住。仇兆鳌注:银鱼见焚,白马却走,遭禄山之乱也。
②三冬:农历将冬天分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共三个月,故称“三冬”。古时人们认为冬季是用来读书的时间。用足三冬,即是用足全部时间来读书。年少:指住在这里的柏学士子侄,一说指柏学士本人。开,开卷,指读书。
③团:意为圆,在此形容“倾盖”。
④五车书: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后喻指读书多,学问深。

译文:
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
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观茅屋户外,那祥云如车盖一样密密地聚集,秋水顺着道路,如大水决渠一样地湍急流去。
自古以来荣华富贵必定从勤苦中得到,有识之男应当如柏学士一样去博览群书,以求功名。

《柏学士茅屋》赏析

  此诗当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当时杜甫56岁,居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

  黄鹤注:依旧次,编在大歴二年。盖寄诗在先而题屋在后也。顾宸注:公过学士茅屋,羡其立品之高,读书之勤,故题其茅屋如此。按诗言读书以取富贵,于学士尚不相似。黄氏谓朂其子侄者得之。

  仇兆鳌《杜诗详注》:学士茅居旧有藏书,上四句叙事,五六句写屋前秋景,七八句勉其子侄。下截承上。杜诗近体有两段分截之格,有两层遥顶之格。此章若移晴云、秋水二句,上接首聨;移古人、年少二句,下接末聨,分明是两截体。今用遥顶,亦变化法耳。又中间四句,平仄仄平俱不合律,葢亦古诗体也。

  黄生曰:旧疑此诗不似对学士语。今考《寄柏学士诗》及《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始知其说,一则云自胡之反,持干戈,天下学士,亦奔波,叹彼幽居,载典籍,萧然暴露依山阿。一则云叔父朱门贵,郎君玉树高。山居精典籍,文雅涉风骚。是学士乃柏大之叔父。柏大之山居,即学士之茅屋,学士奔波之所载,即柏大山居之所精。二诗语意互见。此诗则合而言之,勉其子弟。而本其父兄以为劝言勤苦以取富贵尔。叔父业有前效,则年少积学之功,安可少哉。

杜甫简介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 杜甫的诗(1875篇) ► 杜甫的名句

猜你喜欢

柏学士茅屋

唐代杜甫

碧山学士焚银鱼,白马却走身岩居。古人已用三冬足,
年少今开万卷馀。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寄柏学士林居

唐代杜甫

自胡之反持干戈,天下学士亦奔波。叹彼幽栖载典籍,
萧然暴露依山阿。青山万里静散地,白雨一洗空垂萝。
乱代飘零余到此,古人成败子如何。荆扬春冬异风土,
巫峡日夜多云雨。赤叶枫林百舌鸣,黄泥野岸天鸡舞。
盗贼纵横甚密迩,形神寂寞甘辛苦。几时高议排金门,
各使苍生有环堵。

茅屋

宋代释文珦

道人不出山,偃卧一茅屋。
独有南山云,时到檐前宿。

茅屋

宋代舒岳祥

茅屋不称意,清泠照此心。
白鸥波万顷,黄鸟树千岑。
薝蔔炎天雪,蒲萄午日阴。
旧来须此物,隘巷若为寻。

茅屋

宋代吴肖岩

茅屋三间小,春风长草芽。
故园经积雨,老树不多花。
黄发长垂钓,古书犹满车。
近来人事别,亦懒问桑麻。

茅屋

宋代释居简

索得藑茆不足占,趁晴翦翦插疏檐。
弗图炙背干阊阖,试策奇勋到黑甜。

茅屋

宋代薛嵎

茅舍竹椽短,不劳朱垩施。
高无神鬼瞰,贫与子孙宜。
近古意全朴,当风势亦危。
梅花有幽致,一树隔疎篱。

茅屋

宋代陈与义

茅屋年年破,春风岁岁来。
寒从草根退,花值客愁开。
时序添诗卷,干坤进酒杯。
片云无思极,日暮却空迴。

茅屋

宋代阳枋

情契居连屋,炊斋霤合烟,
放怀行共出,得语坐相传,
竹哀悼云深,芦窗月半穿。
桃源今得趣,堪赋拟前贤。

稠山茅屋

宋代饶鲁

乱山堆翠如削玉,中有幽人结茅屋。
柴扉寂寂掩苍苔,书院萧萧倚修竹。
闲云满堑白日长,吚唔朝暮声琅琅。
芸窗纸破漏月影,石砚水满涵天光。
风尘频动遍丘壑,此处怡然有真乐。
门静应无俗客过,茅深不怕秋风恶。
高人有才济当路,会见徵贤日三顾。
愧我飘蓬石洞人,茅屋青山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