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

[唐代]: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译文与注释

译文:
国家兴亡有各方面的因素,吴国的人何苦去怨恨西施呢?
如果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

注释:
⑴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

《西施》赏析

历来咏西施的诗篇多把亡吴的根由归之于女色,客观上为封建统治者开脱或减轻了罪责。罗隐这首小诗的特异之处,就是反对这种传统观念,破除了“女人是祸水”的论调,闪射出新的思想光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一上来,诗人便鲜明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反对将亡国的责任强加在西施之类妇女身上。这里的“时”,即时会,指促成家国兴亡成败的各种复杂因素。“自有时”表示吴国灭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应归咎于西施个人,这无疑是正确的看法。有人认为这里含有宿命论成分,其实是出于误解。“何苦”,劝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讽意味:你们自己误了国家大事,却想要归罪一个弱女子,真是何必呢!当然,挖苦的对象并非一般吴人,而是吴国统治者及其帮闲们。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后面这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个事理上的推论:如果说,西施是颠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越王并不宠幸女色,后来越国的灭亡又能怪罪于谁呢?尖锐的批驳通过委婉的发问语气表述出来,丝毫不显得剑拔弩张,而由于事实本身具有坚强的逻辑力量,读来仍觉锋芒逼人。

  罗隐反对嫁罪妇女的态度是一贯的。僖宗广明年间(880—881),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皇帝仓皇出逃四川,至光启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诗人有《帝幸蜀》一首绝句记述这件事:“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銮舆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阿蛮”即“阿瞒”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乱入蜀,于马嵬坡缢杀杨妃以杜塞天下人口。这一回僖宗再次酿成祸乱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诗人故意让九泉之下的玄宗出来现身说法,告诫后来的帝王不要诿过于人,讽刺是够辛辣的。联系《西施》作比照,一咏史,一感时,题材不同,而精神实质并无二致。这样看来,《西施》的意义又何止为历史作翻案而已!

罗隐简介

唐代·罗隐的简介

罗隐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位道家学者,著有《谗书》及《太平两同书》等。罗隐的思想属于道家,其书乃在力图提炼出一套供天下人使用的“太平...〔► 罗隐的诗(589篇) ► 罗隐的名句

猜你喜欢

西施

唐代李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沈吟碧云间。
句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西施

宋代孔平仲

邀出苎罗山,送上姑苏臺。
果迷吴主意,都忘越兵来。

西施

唐代卢注

惆怅兴亡繫绮罗,世人犹自选青娥。
越王解破夫差国,一箇西施已是多。

西施

宋代梅尧臣

溅溅溪流散,苒苒石发开。
一朝辞浣沙,去上姑苏台。
歌舞学未稳,越兵俄已来。
门上子胥目,吴人岂不哀。
层宫有麋鹿,朱颜为土灰。
水边同时伴,贫贱犹摘梅。
食梅莫厌酸,祸福不我猜。

西施

唐代苏拯

吴王从骄佚,天产西施出。
岂徒伐一人,所希救羣物。
良由上天意,恶盈戒奢侈。
不独破吴国,不独生越水。
在周名襃姒,在纣名妲己。
变化本多涂,生杀亦如此。
君王政不修,立地生西子。

西施

宋代柴望

十二金钗对对铺,三千粉黛腻如酥。
君王莫道六宫丑,一箇西施已坏吴。

西施

唐代崔道融

苎萝山下如花女,占得姑苏台上春。
一笑不能忘敌国,五湖何处有功臣。

西施

清代曹雪芹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西施

唐代罗隐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

宋代柳永

苎萝妖艳世难偕。
善媚悦君怀。
後庭恃宠,尽使绝嫌猜。
正恁朝欢暮宴,情未足,早江上兵来。
捧心调态军前死,罗绮旋变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