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前年出征月支,在城下全军覆没。
吐蕃和唐朝断了音讯,我与你生死两隔,长久别离。
战场上无人收拾废弃的营帐,归来的战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想祭奠你又怀疑你还活着,此时只能朝着天边痛哭沈涕。
注释:
1.没蕃(fán):是陷入蕃人之手,古代称异族为“蕃”,此处当指大食,即阿拉伯帝国。蕃,吐蕃,我国古代藏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在今青海、西藏一带。当时唐、蕃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2.戍:征伐。
3.月支:一作“月氏”。唐羁縻都督府名。龙朔元年(661)在吐火罗境内阿缓城置。故地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孔杜兹城附近。约公元8世纪中叶因大食国势力东进而废弃。
4. 没全师:全军覆没。
5. 蕃汉:吐蕃和唐朝。
6. 废帐:战后废弃的营帐。
7. 残旗:残留的军旗。
参考资料:
1.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年04月第1版:311-312
《没蕃故人》赏析
诗人的一位老友在守卫月支的战役中,因全军覆没而生死未卜,下落不明。故以“没蕃”为题写诗表达伤怀。
首联交代全军覆没的时间和地点。时间是“前年”,前年战败,现今才写诗。这是因为作者在等侯确切的生死消息。在这次战斗中,唐军全师覆灭,友人是生是死,由于消息断绝,无法肯定,故诗人不敢贸然动笔。这种感情在亲密的朋友之间是很通常的。然而,老友的消息都一直没有听到。“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蕃汉之间消息已完全断绝,两年之中一无所获,则友人无论是死是生,都意味着永运离别了。死了,固不用说;活着,也是做了蕃人的奴隶,不能回还了。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领联是通过想象,描写战败的惨状:“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因为是全军覆没,不是战死就是被俘,所以唐军的营帐无人去收拾,散乱地堆在战场上,任凭风撕雨浇,惨象令人触目惊心。“归马”是指逃归的战马,战马能辨认出己方的军旗,故能逃归旧营。人是一个没剩,只有几匹马逃脱回来,这—笔真如雪上加霜,令人想见战争的残酷。
尾联“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是写自己矛盾、痛苦的心情,想设奠祭祀友人,却又希望他还活着。若还活着.祭奠是大不敬;若确实已死,不祭奠也是大不敬。诗人两为其难,当此之时,也只有遥望天涯而放声大哭了。此联揭示诗人内心活动,曲折而又深刻。
此诗感情真挚,且层次清晰,由“戍”而写到“没”,由“消息”断而写到“死生”不明,由“死生”不明而写到“欲祭”不忍,终以无可奈何的放声大哭为结,一路写来,入情入理。而诗人借用这种过期的追悼,适足增添了全诗的悲剧性。正因为是“前年”的事件,所以有“断消息”的感受,有“疑君在”的幻想,痛慨、痴情,欲绝惨深。废帐残旗,归马踽凉,是诗人的揣想,却真实地再现了“没番”的战罢情形。其缺点是语言过于直朴,缺乏蕴含,前四句只是铺叙事情经过,占了一半的篇幅,倘若把这些内容移入题目中去,腾出地方集中抒情,效果会佳。
张籍简介
唐代·张籍的简介
张籍(约766年 — 约830年),字文昌,唐代诗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汉族,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张籍的诗(557篇) ► 张籍的名句〕猜你喜欢
没蕃士
丁年仕辕门,欲食万里肉。
敌兵方强梁,边境日局缩。
是时十月交,转战大河曲。
落日天地昏,风尘蔽川陆。
我师自凭陵,虏骑出深谷。
路穷矢交坠,壮士同僇辱。
投身致网罟,南向长恸哭。
忠义安可论,功名亦已覆。
悠悠捐岁序,忽忽抱心曲。
每生悔为祸,致死倘还福。
夜渡黄河冰,独依荒榛宿。
狐狸鸣我旁,虎豹相驰逐。
脱身仅毫毛,夜动昼必伏。
肌肤存空骨,性命半鬼箓。
十月到亭堠,门人识风俗。
回头复长望,慷慨泪盈目。
忆昔万人出,今还一身复。
可怜同时辈,视我犹鸿鹄。
永弃绝域中,几时脱臣僕。
叩门谒主帅,长跪向人哭。
可汗甚桀黠,其下亦辑睦。
弩力思长策,勿轻用人属。
故人
故人归作山中相,老我聊乘雪夜舟。
细君颇讶不入市,山中访友将何求。
扉屦资粮夺之去,毁车截镫挽予留。
一笑谓汝贤细君,无求我乃肯出游。
宰相良解轩轾予,定难屈膝低我头。
同云一色天欲雪,夜深云散月明楼。
荅故人
故人对酒叹,叹我在天涯。
见我昔荣遇,念我今蹉跎。
问我为司马,官意复如何。
荅云且勿叹,听我为君歌。
我本蓬荜人,鄙贱剧泥沙。
读书未百卷,信口嘲风花。
自从筮仕来,六命三登科。
顾慙虚劣姿,所得亦已多。
散员足庇身,薄俸可资家。
省分辄自媿,岂为不遇耶。
烦君对杯酒,为我一咨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