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李颀的诗 > 送魏万之京

送魏万之京

[唐代]: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

译文与注释

译文:
清晨听到游子高唱离别之歌,昨夜下薄霜你一早渡过黄河。
怀愁之人最怕听到鸿雁鸣叫,云山冷寂更不堪落寞的过客。
潼关晨曦催促寒气临近京城,京城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请不要以为长安是行乐所在,以免白白地把宝贵时光消磨。

注释:
⑴魏万:又名颢。上元(唐高宗年号,674—676)初进士。曾隐居王屋山,自号王屋山人。
⑵游子:指魏万。离歌:离别的歌。
⑶初渡河:刚刚渡过黄河。魏万家住王屋山,在黄河北岸,去长安必须渡河。
⑷“鸿雁”二句:设想魏万在途中的寂寞心情。客中:即作客途中。
⑸关城:指潼关。树色:有的版本作“曙色”,黎明前的天色。催寒近:寒气越来越重,一路上天气愈来愈冷。
⑹御苑:皇宫的庭苑。这里借指京城。砧声:捣衣声。向晚多:愈接近傍晚愈多。
⑺“莫见”句:勉励魏万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蹉跎:此指虚度年华。说文新附:“蹉跎,失时也。”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7

《送魏万之京》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魏万后改名魏颢。他曾求仙学道,隐居王屋山。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因慕李白之名,南下到吴、越一带访寻,最后在广陵与李白相遇,计程不下三千里。李白很赏识他,并把自己的诗文让他编成集子。临别时,还写了一首《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送他。魏万是比李颀晚一辈的诗人,然而两人像是情意十分密切的“忘年交”。李颀晚年家居颍阳而常到洛阳,此诗可能就写于作者晚年在洛阳时。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1-112

《送魏万之京》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意,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觉得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腹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令人向往的风景,而对于落寞失意的人,坐对云山,便会感到前路茫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情来体会对方。“不堪”“况是”两个虚词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充满情意的推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这样的景色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辛酸。两句推想中,诗人平生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岁月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表明了诗人的旨意。他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曙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1-112

《送魏万之京》阅读及答案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第二联运用倒装手法,先写“鸿雁”“云山”,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

C.第三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

D.第四联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前面第三联后一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

E.本诗把叙事、写景、议论交织在一起,中间四句或在议论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议论。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那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4.AE   

15.①魏万赴京,分别之际,诗人满怀依依不舍之情;

②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

③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情。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宁静的气氛”错,从“微霜”看,应该是“萧瑟的气氛”。E项,“议论”应该为“抒情”,如诗中“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劝勉魏万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1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那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这是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作答时看标题,分析题材,并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如本诗,“朝闻游子唱离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表达诗人依依不舍之情。“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潼关,凉秋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标志着寒天的到来。魏万赴京,路途艰险,诗人为之担忧。“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诗人谆谆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一般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时光,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李颀简介

唐代·李颀的简介

李颀 李颀(690-751),字、号均不详,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著名诗人皆有来往,诗名颇...〔► 李颀的诗(155篇) ► 李颀的名句

猜你喜欢

送魏万之京

唐代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砣。

同年常簿吴次翁子万之万之子直卿将为分水学官喜而赋之

宋代方回

一点书灯传不绝,王侯卿相复何加。
追惟大父同科第,喜见闻孙绍世家。
奥赜蚤能探理窟,芳妍孰敢竞词华。
勿言小邑青衿少,要使人人读五车。

题魏万成江亭

唐代刘长卿

萧条方岁晏,牢落对空洲。才出时人右,家贫湘水头。
苍山隐暮雪,白鸟没寒流。不是莲花府,冥冥不可求。

春日宴魏万成湘水亭

唐代刘长卿

何年家住此江滨,几度门前北渚春。
白发乱生相顾老,黄莺自语岂知人。

岁夜喜魏万成郭夏雪中相寻

唐代刘长卿

新年欲变柳,旧客共霑衣。
岁夜犹难尽,乡春又独归。
寒灯映虚牖,暮雪掩闲扉。
且莫乘船去,平生相访稀。

岁夜喜魏万成、郭夏雪中相寻

唐代刘长卿

新年欲变柳,旧客共沾衣。岁夜犹难尽,乡春又独归。
寒灯映虚牖,暮雪掩闲扉。且莫乘船去,平生相访稀。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唐代李白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
魏侯继大名,本家聊摄城。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
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
西涉清洛源,颇惊人世喧。采秀卧王屋,因窥洞天门。
朅来游嵩峰,羽客何双双。朝携月光子,暮宿玉女窗。
鬼谷上窈窕,龙潭下奔潈。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
逸兴满吴云,飘摇浙江汜。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
遥闻会稽美,且度耶溪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
灵溪咨沿越,华顶殊超忽。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
忽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
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峣兀。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
喷壁洒素雪,空濛生昼寒。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
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
松风和猿声,搜索连洞壑。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
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
岧峣四荒外,旷望群川会。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
乱流新安口,北指严光濑。钓台碧云中,邈与苍岭对。
稍稍来吴都,裴回上姑苏。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
目极心更远,悲歌但长吁。回桡楚江滨,挥策扬子津。
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五月造我语,知非儓拟人。
相逢乐无限,水石日在眼。徒干五诸侯,不致百金产。
吾友扬子云,弦歌播清芬。虽为江宁宰,好与山公群。
乘兴但一行,且知我爱君。君来几何时,仙台应有期。
东窗绿玉树,定长三五枝。至今天坛人,当笑尔归迟。
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

同年常簿吴次翁子万之万子子直卿将为分水学

宋代方回

一点书灯传不绝,王侯卿相复何加。
追惟大父同科第,喜见闻孙绍世家。
奥颐蚤能探理窟,芳妍孰敢竞词华。
勿方小邑青衿少,要使人人读五车。

送魏倅

唐代王炎

俗士不闻道,利欲熏其心。
阳浮外酬酢,中有机穽深。
宛陵有君子,殊不同今人。
矫矫鹓鹭姿,入俗不受尘。
挹之淡于水,即之暖如春。
笔端奏金石,妙处无新陈。
念我久顿挫,晚岁乘朱轮。
烹鲜易以扰,御黠难使驯。
頼有贤贰车,一心同抚循。
遂于吏事外,拂拭绿绮琴。
为我肯属耳,领会山水音。
持此定交契,愈久情愈亲。
东风二月初,梅花照溪津。
语别一杯酒,莫辞十分斟。
聚散亦常事,岂必含酸辛。
重念髮种种,不禁忧患侵。
君今入观阙,我亦返山林。
行藏异涂辙,何日再盍簪。
所藴勿卷怀,朝廷须世臣。

送魏兄

宋代韩淲

霜空爱日起,林叶翻阶鸣。
蔼蔼故人意,依依游子情。
临离一杯酒,远作数宿程。
闻诗佚老堂,寄言寸心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