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灞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郊扉:郊居。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译文: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灞上秋居》赏析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诗的最后两句也就与前面的描写自然衔接起来,不显得突兀。
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又作“霸上”,长安东)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这首诗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假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因此,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灞上秋居》阅读及答案
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4.下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描绘了傍晚时分,灞原之上风雨停歇,雁群自北向南不断飞过的萧瑟画面。
B.作者看到他乡树木落叶纷纷,想到自己间留于外地,頓生落寞漂泊的伤感之情。
C.“寒”字写出在寒气的包围中,一灯如豆,无法取暖,饥寒交迫让作者难以维系。
D.尾联诗人感慨自己寄居灞上多时面没有找到进身之阶间接写出怀才不遇的苦闷。
E.这首诗写景,不假浮词赚饰,写情,不作无病呻吟,具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15.这首诗的颈联历来为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案及解析:
14.CD
15.①使用以动衬静和烘托(衬托)的手法。②露珠滴落的声响衬托出环境的寂静,与闲云野鹤般的僧人为邻,诗人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③表现出诗人长夜未眠的孤独之感和自身仿佛为世所抛的忧虑之感。(如从炼字的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C项,此项赏析错误,深秋确实有寒意,但本句并非突出饥寒交迫,而是在表现诗人因孤寂、凄冷而觉得寒;D项,“尾联诗人感慨自己寄居灞上多时面没有找到进身之阶间接写出怀才不遇的苦闷”说法错误,并非间接写出,而是直接写出。故选CD。
15.试题分析:题干是“这首诗的颈联历来为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是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首先指出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了什么情感。本题,颈联“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意思是: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出了诗人的心境:秋夜孤房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正说明他思潮起伏,长夜无眠;而所与为邻的只有一个野僧,表明他正想到自己已经被抛出世外,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所以答题时围绕以动衬静和烘托(衬托)的手法进行赏析分析即可。
马戴简介
唐代·马戴的简介
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江苏省东海县)人。晚唐时期著名诗人。会昌四年(844)进士。大中初,在太原幕府任掌书记。因直言被斥,贬龙阳尉。官终太学博士。曾隐居华山,并遨游...〔► 马戴的诗(213篇) ► 马戴的名句〕猜你喜欢
灞上闲居
鸿都有归客,偃卧滋阳村。
轩冕无枉顾,清川照我门。
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
廓落时得意,怀哉莫与言。
庭前有孤鹤,欲啄常翩翻。
为我衔素书,吊彼颜与原。
二君既不朽,所以慰其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