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昌松:县名,唐陇右道武威郡属县,故城在今甘肃古浪县西。鸟道:只有鸟才能飞越的山道。多用来称险峻的山路。登顿:忽上忽下、忽行忽止,形容山路的难走。
②坂:山坡,斜坡。合沓:重叠。
③激:拍打、碰撞。
④王程:奉王命差遣的行程。顾刀环:西汉李陵投降匈奴后,任立政等见到他,不便私语,便自循视刀环,表示可以还归于汉。环:谐音“还”,借作还意,隐指还家。
译文:
在鸟儿才能飞越的山路上簸颠,马蹄笃笃没有一刻偷闲。
好容易通过一道崎岖的长坡,又有重重叠叠的大山出现在眼前。
湍急的水流冲激着巨石,松树的枝叶划破了寒天。
为王事奔波路程尚没有走尽,且不要过早地回看刀环。
《入昌松东界山行》赏析
首联中“鸟道”,写山之高峻;“登顿”,上下意,诗中指翻山越岭。“几登顿”“无暂闲”,概括地描述了行人马不停蹄.在崇山峻岭中奔走的情景。以“几”修饰“登顿”,可见行人已走的路程之长。这两句落笔“山行”,既点题,也为后文作了铺垫。
颔联写行人在鸟道上跋涉已久,一定非常疲惫,走出漫长崎岖的山坡,满以为山路已尽,展现在面前的将是一望无际的平川,谁知起伏的山峦又如刚才走过的山一样横亘在面前。用一“出”字、一“犹”字,生动地显示了行人错以为山路已尽的兴奋,以及看到眼前横亘的山峦后失望、厌烦的情绪。两句诗一扬一抑,既写山路,又写行人;写山路回应“几登顿”,写行人回应“无暂闲”;写山行非常真切,写行人十分细腻。
颈联描写山间的具体景物。水石相激。湍奔而去,耐寒的松树,树色苍凉,令人顿生寒意。诗人驱马赶路,走出长坂,又入群山,“山行”的辛苦、乏味自在不言之中。现在又要过激流,穿寒松,荒寒的景象使山行之人不能不生孤寂、厌倦之感。
尾联诗人在自觉厌倦之时,马上自激自励:王事未尽,不当思归。“王程”二字总管“山行”,点明了此次”山行”的意义。“顾刀环”句用汉朝李陵的典故。李陵留匈奴后,汉使任立政等见到他,难以私下说话,便向他使眼色,井屡屡抚摸刀环,“环”与“还”谐音,示意其归还汉朝。在这里,诗人说“且莫顾刀环”,就是提醒自己“王程”未尽,公事未了,决不能中途而止。诗人以明确的尽职意识,战胜了“山行”的疲倦、孤寂,诗的情调也为之一振,表现出盛唐边塞生活中所洋溢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在剪裁上舍因去果,直截“山行”中的一段,以少总多,富于典型性。全诗八句,以“山行”为线索,前六句与山行之所见,意境真切,使人如临其境;后两句写山行之所想,情绪昂扬,一派盛唐风调。
《入昌松东界山行》阅读及答案
入昌松东界山行①
高适
鸟道几登顿②,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③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④。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一载,为诗人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途经昌松县所作。昌松,唐代凉州属县,故城在今甘肃省古浪县西。②登顿:指上下山。③合沓:重叠聚集。④顾刀环:看刀上之环。“环”与“还”谐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用“鸟道”形容山路,读者可由此联想到“蜀道”,从而体会山行之难。
B.第二句看似写马,实际是写人,从中可见诗人风尘仆仆、不畏艰险的形象。
C.“犹前山”三字言简意丰,既写山之绵延,也流露出诗人走不出前山的急切。
D.颈联两句一动一静,绘声绘色,极写山景之美,说明诗人心境已因此改变。
E.诗前六句写山行,一句一个画面,为最后两句写山行感悟做了很好的烘托。
15.这首诗尾联“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及解析:
14.CD
15.同:都表达了心系国事,思念家乡的情感。
异:①高诗侧重于表达诗人以国事为重,还家之念暂放一边的壮志豪情;②范词则重在表达诗人边功未建,归家之期难定的苦闷心情。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考查对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分析与鉴赏。“鸟道”喻指难行的山路,唯鸟之高飞可通过,李白《蜀道难》中有“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之句。因此A项的分析与鉴赏恰当。B项,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与鉴赏。写“马蹄”其实是写人,“无暂闲”表现“风尘仆仆”,这点不难理解。是否表现“不畏艰险”,则要综合全诗考虑,由于前句有“鸟道”“登顿”等词写山路难行,尾联又有“且莫顾刀环”之语,前后呼应,足见“不畏艰险”之说是有依据的。所以B项的分析与鉴赏是恰当的。C项,考查对诗歌语言和思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合沓”写群山重叠聚集之状,这在注中已作解释,“犹前山”由“合沓”延伸而来,如果解为“还在前山”“走不出前山”,那群山“重叠聚集”之说就无从谈起了。可见“犹”不当作“还是”理解,结合前后文,应是“犹如”之意。因此C项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D项,考查对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鉴赏。“石激水流处”属于动景,暗写水声;“天寒松色间”属于静景,描绘颜色。这两句在写山行之难的同时,也写出了山景之美,说法合理。但由此推出“诗人心境因此改变”则缺少依据,因为从全诗看,诗人深觉山行之难的心情是贯穿全诗的,颈联的“绘声绘色”虽然在客观上写出山景之美,但从诗人写作的主观意图来看,还是着眼于表现山行之难,诗人心境不可能因此改变。另外,从尾联表达的情感看,前三联也只有一以贯之写山行之难,才能更好地表现诗人的豪情壮志。因此D项的分析与赏析是不恰当的。E项侧重考查对表达技巧的分析与鉴赏。全诗前三联为一层,主要写山行,每句描写重点不一,分别是“鸟道”“马”(人)“长阪”“山”“水、石”“松”等,所以说“一句一画”;而尾联为另一层,由前三联写山行之难反衬出诗人以国事为重的豪情,所以说前三联烘托尾联,并无不当。综上可见,E项的分析与鉴赏是恰当的。
1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尾联‘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与‘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本题考查课内外关联阅读,用来比较的课内诗歌《渔家傲》出自初中教材,是高考考纲规定的默写篇目,考生理应熟悉并有较深刻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本题拿《渔家傲》来进行关联阅读不但没有增加难度,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考生正确解读高适的诗歌。要回答两首诗歌相关诗句所表达情感的异同,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字面意思,找到两处诗句内容上的共同点,然后再结合全诗,辨析诗句所表达的情感的侧重点。从内容上看,高诗的“王程应未尽”与范词的“燕然未勒”是对应的,都说明国家大事还没有结束,其背后隐含的情感即“心系国事”;高诗的“顾刀环”与范词“家万里”也是对应的,其背后隐含的情感即“思念家乡”。当然,两首诗由于表达的不同,所表现的情感也有区别:高诗说“王程未尽”,强调“国事”;范词说“燕然未勒”,联系《后汉书》中窦宪追击匈奴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的典故,可推知其强调的是“建功立业”。高诗对“顾刀环”之举用“且莫”加以否决,表达出义无反顾的昂扬气概,是一种豪情壮志;范词以“浊酒一杯”浇“归无计”之愁,表达出的是一种归期未定的苦闷。
高适简介
唐代·高适的简介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 高适与岑...〔► 高适的诗(326篇) ► 高适的名句〕猜你喜欢
武昌松风阁
依山筑阁见平川,夜阑箕斗插屋椽。
我来名之意适然。
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
风鸣娲皇五十弦,洗耳不须菩萨泉。
嘉二三子甚好贤,力贫买酒醉此筵。
夜雨鸣廊到晓悬,相看不归卧僧毡。
泉枯石燥复潺湲,山川光辉为我妍。
野僧早饥不能饘,晓见寒溪有炊烟。
东坡道人已沈泉,张侯何时到眼前。
钓台惊涛可昼眠,怡亭看篆蛟龙缠。
安得此身脱拘挛,舟载诸友长周旋。
过东界
云浮山腰末之顶,水穴青崖浚于井。
孔明不死吾其归,左衽岂宜蝤蛴领。
羣羌负药倍车载,螺齿钱丈束嚢瘿。
得茶便重不便轻,肩突驼峰犹外屏。
石碉设崄鸟鼠智,铜鼓销声犬羊静。
入门蹲足唤煮茶,嚼铁相甘苦荍饼。
过界山馆
界山馆下平街路,行客无穷朝接暮。
十年二十四迴过,每觉人烟不如故。
初寻此地谒高士,廛里讙愉忘迫遽。
固嫌饿子辱闾阎,乃有善人尸管库。
歌声酒气等闲满,鱼尾彘肩容易具。
半无宾客味羣书,盈耳只闻论富庶。
一来奔走绕淮汴,高士亦趋城市去。
南蹄北辙不可留,虽有暂经难久住。
前冬适自故园出,忽见疮痍变其处。
岂能糠粃保黄台,乃忍沟渠叠童孺。
官条既改驿亭破,儒者不存书屋蠹。
萧然巷陌但荒埃,听说流亡不知数。
昨朝又自剑池返,遭值故人车马驻。
相看问讯十年间,涕泪沾襟如水注。
当时饱腹今半殍,近岁朱顔多已腐。
一盃虽举屡噫鸣,永夜不眠犹恟惧。
哀哉天运不易识,安得各齐金石固。
凌晨复过高士门,迴首荆榛带霜露。
和赵景贤使君入昌溪即事
东出峡如筒,北行溪似线。
晨发怯春寒,午炊喜破晛。
滩高石嵌崎,浪急珠玑溅。
平生忧患心,对此倍克战。
棹夫捷如风,舞稿接飞牵。
昔观武陵图,今见武陵面。
岩丛放斧斤,挂壁发葱蒨。
半一矗乱峰,横烟锁寒练。
猿鸟生意深,诗笔写豪健。
先生岩壑姿,对此聊自厌。
险极复推奇,一鉴嗟未遍。
老眠仰贪看,花生浑欲焰。
人唤不回头,决眥强自勉。
造化藏秘奇,人生能几见。
现昔困尘埃,比来得清玩。
异境延高吟,胜览惬幽念。
直疑紫雾深,秘隐丰城剑。
便欲於此中,遯世零点无闷。
朝餐色{上髟下监}鬖,暮游光潋滟。
还恐利名牵,回首成健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