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朱楼:富丽华美的楼阁。即标题的“西楼”。钩疏箔,把帘子挂起。疏箔:稀疏的竹帘。
译文:
海上滔天的巨浪,像云彩般高涨,涌过去了,又急急退了回来;强劲的北风刮着,夹杂着数声轰雷。
我站在楼上把四面的帘子高高挂起,然后静静地躺下,欣赏着暴雨,欣赏着雨中重峦叠岫的风采。
《西楼》赏析
钱钟书先生称曾巩的绝句“有王安石的风致”,从这首诗就可以看得出来。
这首诗写在海边的高楼上欣赏暴风雨的状况。前两句为后两句蓄势,照例描写暴风雨到来前的风云雷电,因为在海边,便加上了浪,更显得气派场面的闳大。第一句把云与浪混写,说海浪像云一样,滚滚而去,又逆涌而回,暗藏了下句的风。“浪如云”是说浪大,而暴风雨前的乌云低垂海面,与浪相接,因此写了浪“去却回”,也就等于写了云“去却回”。第二句着意在风,带出了雷,便把暴风雨前应有的景况都写全了。诗写这派景象,仅淡笔以“如云”二字轻点浪,没有作过多的铺排,但自然能让人感受到雨前风吼、浪涌、云压、电闪、雷鸣等雄伟场面。比曾巩稍后的苏轼,写过很多首暴雨诗,名句如“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都以奇特的语句具体描写暴风雨飘骤迅猛的场面,令人震撼。曾巩这首诗虽然没用什么气势雄壮的语言来造成直观的形象,同样表现了暴风雨的壮观,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朱楼四面钩疏箔”,此句在全诗结构上位置颇为重要,起一种衬垫作用。有了这一句,全诗避免了一气直下,显得跌宕有致。西楼是处在海山之间,诗写景是由海(楼前)——楼侧——楼——山(楼后)的顺序。此句写“朱楼”既是点题,更是从楼前海景通向楼后山景的桥梁,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考察诗意,此楼当雄踞于某座近海的青山之上,视野开阔,可回顾千山。“四面钩疏箔”,指楼上人也即诗人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起。按常理推测,风雨将至之际,应当闭窗才是。但诗人此刻偏要敞开四面窗户,这个动作颇出人意料,似乎觉得逆情悖理,在“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时,只有垂帘,一般不会挂帘。但这恰恰是真情的流露,诗人想“卧看千山急雨来”,已经到了痴情的地步,因而能够使人思而生奇趣。这和李益的“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张先的“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李白的“铲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等一样,“愈无理而愈妙”(《词筌》)。
“卧看千山急雨来”,诗人于尾句道出了内心的豪情,也解除了疑问。前两句写风吹、云涌、浪卷、雷鸣,这是一支壮美的序曲,诗人最欲欣赏的乃是作为“主角”登场的“千山急雨来”的出色表演。他要看“急雨”打破雨前沉闷局面而呈现的新鲜境界,以开阔心胸。这种美学境界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思想境界。诗中一个“卧”字亦耐人寻味,它把诗人那种雍容气度生动表现出来,动中寓静,以静衬动,跌宕有致之妙于此可见。
曾巩是有名的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以诗名,宋惠洪《冷斋夜话》曾记有彭渊材说“恨曾子固不能作诗”的话,陈师道《后山诗话》也说他“短于韵语”。但平心而论,这首小诗置于宋诗佳作之中,是毫不比其他人的上乘之作逊色的。
《西楼》阅读及答案
西 楼①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②,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西)。自称“家世为儒”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
①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②钩珠箔,把帘子挂起。
2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从视觉角度写了一幅海面辽阔,海浪如云翻卷去而复回的壮美画面。
B.第二句从触觉角度描写了一幅北风劲吹,雷声轰鸣,山雨欲来的雄浑景象。
C.第三句是从楼前的海景转向楼后山景的过渡,也是由写景转向抒情的过渡。
D.第四句道出内心的豪情:卧看“急雨”冲刷着重峦叠嶂的更为壮美的画卷。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海浪如云”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巧妙的暗示了海浪的形状、颜色和数量。
B.诗中“吹起”二字可谓笔力千钧,充分显示了北风的威力,平添了赫然的声势。
C.诗中“钩”这个动作出人意料,风雨将至,诗人不思垂帘避让,反而挂帘迎接。
D.诗中“卧”字,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从容不迫的气度,耐人寻味,足见炼字之妙。
答案及解析:
21.B 22.A
21.试题分析:B项,“触觉角度”分析不正确,应是从触觉和听觉的角度写的。第二句“北风吹起数声雷”意思是强劲的北风刮着,夹杂着数声轰雷,着意在风,带出了雷,便把暴风雨前应有的景况都写全了。
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2.试题分析:A项,“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应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海浪如云去却回”是写海上滔天的巨浪,像云彩般高涨,涌过去了,又急急退了回来。把云与浪混写,说海浪像云一样,滚滚而去,又逆涌而回,暗藏了下句的风。“浪如云”是说浪大,而暴风雨前的乌云低垂海面,与浪相接,因此写了浪“去却回”,也就等于写了云“去却回”。BCD三项均考查诗歌中的炼字,分析正确。故此题答案为A项。
曾巩简介
宋代·曾巩的简介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散文家、史学家、政治家。曾巩出身儒学世家,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 曾巩的诗(573篇) ► 曾巩的名句〕猜你喜欢
寄题莫谦仲山居西楼二首 西楼
曾梯倚半空,百尺卧元龙。
偃蹇一榻上,峥嵘两争雄。
暮卷珠帘雨,夜镇犀帷风。
吾公安在哉,云间指青红。
俯视大千界,一器蚋满中。
巢蚊幸有余,国蜗遂相攻。
湛湛天一碧,万里磨青铜。
不落牛背上,悠然送飞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