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与注释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注释:
①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
②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③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④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名世:名传后世。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书愤》赏析

  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追叙自己早年的宏图大志和气壮如山的爱国热情。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气的袒露。作者青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孝宗即位后,陆游曾向他陈述了有关定都、备战和革新政治的建议,使得朝廷主战气氛甚浓。隆兴二年春,陆游积极支持爱国将领张浚北伐,符离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势力日炽,张浚被罢免,陆游也受牵连而免了官职。乾道八年,陆游抵达南郑,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任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八个多月的从军生涯是他一生中身临前线最宝贵的时光,他身穿戎装,斗志昂扬地驰骋在西北国防前线。他考察了南郑一带的山川形势和民情风俗,形成了他的“却用关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战略思想,积极向王炎陈“进取之策”,但南宋朝廷无法容忍他策划北伐的活动。最后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陆游殷切收复中原的主张成为泡影,他的内心非常失望和苦闷但爱国热情并没有消减。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二句,写作者在镇江前线时,雪夜遥望瓜洲渡口宋军高大战舰;在南郑前线上,乘秋风,跨铁马,奔驰在大散关道上。这是陆游亲历的两次难以忘怀的抵抗金兵战斗。“瓜洲渡”在江苏省扬州市南面的瓜洲镇,此事指宋孝宗隆兴二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劝说支持张浚用兵,准备北伐事。“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市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边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做王炎幕僚,曾筹划恢复中原大计,领军队强渡渭水,策马直驱大散关前线与金人作战。作者采用列景手法,两句用六个名词简洁却巧妙地写出了战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杀敌的心情。宋朝的军队曾经在东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关打败过金兵,一处是在冬天, 一处在秋天! 一次是兵船作战,一次是马队交锋。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战生活,流露出抗金复国的豪情壮志。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层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全诗除了巧用典故,还巧作对比,一处是理想与现实作对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现实却是自己被排挤不能继续抗战,恢复中原愿望无法实现;二处是自己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作对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气如山”,而到了晚年却“镜中衰鬓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杀敌报国却屡次遭受排挤打击的悲愤;三处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这些诗句皆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书愤》阅读及答案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颔联描写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B.“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刘备的典故。

C.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D.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15.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答案及解析:

14.B   

15.作者的情感态度:①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②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③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艺术手法:①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②用典,诸葛亮的回顾。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刘备的典故”分析错误。“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的是三国时诸葛亮的典故。故选B。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本题三问,前两问可结合分析,都是问情感,抓住“愤”即“愤恨、悲愤”之意,在分析情感时要围绕“愤”,分析“愤”的原因,可逐句分析。第三问是问手法,要求分析表达“悲愤”情感的手法。而不是整首诗所用的艺术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和用典的手法。“书愤”的“书”做动词,书写。标题意为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大有气魄。诗人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几多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如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这一结局,非诗人不尽志所致,非诗人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陆游简介

宋代·陆游的简介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 陆游的诗(8244篇) ► 陆游的名句

猜你喜欢

书愤

宋代苏泂

黄叶冷飕飕,临风搔白头。
江湖无老伴,天地有新愁。
橐禁行鸳晓,榆关战马秋。
平生忠孝意,到死不能休。

书愤

唐代张祜

三十未封侯,颠狂遍九州。平生镆铘剑,不报小人雠。

书愤

近代弘一

文采风流上座倾,眼中竖子遂成名!
某山某不留奇迹,一草一花是爱根。
休矣著书俟赤鸟,悄然挥记扇避青蝇。
众生何用干霄哭,隐隐朝廷有笑声。

书愤

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清代王拯

吾皇承金瓯,圣智神清明。

百工思亮弼,四海观升平。

如何峤西县,黄巾起微民。

元年辛亥春,我从丞相行。

六月朔四日,桂州入元旌。

是日贼返走,中平还紫荆。

震威千里外,追逐可成禽。

况我有前覆,象州曾驻兵。

何为金鸡战,偏师匿州城。

大令敢辄挠,诸军乱旗枪。

是时向与乌,威声犹埒勍。

两军相先后,及贼青山坪。

一战贼负嵎,恃险螳臂摚。

双髻矗后户,宣墟厂前庭。

十日猪崽夺,蝥弧夜先登。

将军落天上,卷甲势岂停。

悖哉都护谁,不鼓从而钲。

花雷走群凶,风门奋空霆。

宣墟贼为巢,四围踞溪塍。

围师岂不周,向后乌前营。

半月又蹉跎,孔村惜虚声。

自兹乌向隙,贼逸由双鹏。

乌南又三匝,北师气徒增。

官村怒焚舟,一蹶愤且婴。

贼得徜徉去,濛州踏堑坑。

南师逡巡及,涂詈闻蚩儜。

桂林时已震,先出魁与莹。

蠢兹弹丸邑,贼备原可乘。

其如南北师,弃甲同执冰。

从容贼沟垒,弥月经营成。

王怒始赫然,帅旗肃亲征。

师行百里驻,都荔息抢攘。

十月日将晡,军门来渥赪。

病余走伛偻,一旅请南荆。

中枢夜集议,诘旦军为惊。

果然孟明将,指挥藐鲵鳄。

一战龙潭复,再接横岭清。

飞腾十三捷,万众欢雷鸣。

奈彼负固力,岂能徒搏胜。

中军愤且前,见贼贼愈轻。

况令南北师,转益水火争。

群旅又募充,如蜩螗沸羹。

待彼窜而击,斯言岂无徵。

矧当积月雨,贼已空瓶罂。

攻坚讵弗力,铤险殊未惩。

二月始生魄,龙寮夜开扃。

三伏计已虚,追击犹当能。

古束尾而及,贼尸戮如京。

前徒虽出险,荒缴失仓庱。

我复两翼前,张刘若张罾。

谁令雾雨中,山蹊鼓而升。

兵家有死地,大覆蛮山陉。

坐看釜中鱼,又成跋尾鲸。

一朝殁四镇,残卒归伶俜。

回忆夏洞泉,惨伤流血声。

三日仅收合,恍然如醉醒。

时危众说进,决策将谁凭。

扶荔幸先著,孤城据危倾。

吾师甫成列,贼至前绥迎。

荔水一交戈,贼徒西北并。

榕城谁备御,仓猝儿倒绷。

咄哉将军宠,间道穷郊坰。

崎岖龙西路,雨夜杂徒乘。

免胄及国门,群呼闻角崩。

须臾贼麇至,叫啸万目瞠。

至今桂之人,援师疑神灵。

守攻一月余,癸水流臊腥。

亦有江郎师,水东来结堋。

贼谋始大绌,宵遁复牵绳。

城中卧王罴,久矣病莫兴。

谁令追师弱,戏若驱群蝇。

五月湘源哭,孤城惨零丁。

小坚大之破,讵尔沟壑经。

乃我万师及,城中火荧荧。

蓑衣渡头船,蹙若亡穴鼮。

东方天马空,鲛鳄又沧溟。

此贼最狼狈,饥飏折翅鹰。

潇江阻夏涨,有庳乃虚承。

经岁说边防,楚山空崚嶒。

粤师虽踵及,疲敝亦可矜。

三月营道师,围攻如缺甍。

秋来健隼翮,肉佽重骞腾。

郴桂路千余,寸尺多锋硎。

指挥傥如意,火炎畀螣螟。

跋前而疐后,手足胡凌兢。

八月围星沙,分军贼渠狞。

妙高一峰踞,群咻聚蚋

书愤二首 其二

宋代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书愤二首 其一

宋代陆游

白髮萧萧卧泽中,祇凭天地鉴孤忠。
阨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