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叡达昭君诗帖赞
[宋代]:岳珂
玉徽十三,维以寓声。
支郎何心,写脂粉情。
汉冢春青,塞霜晓白。
千年之悲,表此遗墨。
玉徽十三,維以寓聲。
支郎何心,寫脂粉情。
漢冢春青,塞霜曉白。
千年之悲,表此遺墨。
宋代·岳珂的简介
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 ,南宋文学家。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
► 岳珂的诗(1166篇) ► 岳珂的名句〕
宋代: 岳珂
予表此诗,盖欲天下知将帅未尝无人。
夫岂必弧矢之弃而砚之亲。合之一,
歧之分。噫嘻斯藏,
何忝干文。
予表此詩,蓋欲天下知将帥未嘗無人。
夫豈必弧矢之棄而硯之親。合之一,
歧之分。噫嘻斯藏,
何忝幹文。
宋代: 岳珂
物随春而欣荣,诗之偶成,
何间乎虎跑之与女城。纵笔而书,
冰谷梅英。尺是岁月之与所因,
予皆不必强评。惟当即先生杂出之书,
以考先生所寄之情,其何以异乎孤山之清也。
物随春而欣榮,詩之偶成,
何間乎虎跑之與女城。縱筆而書,
冰谷梅英。尺是歲月之與所因,
予皆不必強評。惟當即先生雜出之書,
以考先生所寄之情,其何以異乎孤山之清也。
宋代: 岳珂
予于是帖,有感者四。
馆职在外,于学士不系细衔,
于带职者皆曰同院,意亲情洽,
所以见前辈之笃风谊也。内赐金鱼,
盖出新宠,带职者乃从学士转致,
又杂以他寄焉,所以见上恩交情俱无内外也。
谢学士以启,而用楷法,
寄同院同年以诗,而用行书,
又以见待人处己,虽小节皆有体也。
承平幕府,得一佳帖,
相聚以观,又以见时清事得,
虽边圉亦得惟从容于文艺也。於虖,
诗文之传,几人于兹,
独于此书,有感有思。
流风之存,妙墨之遗。
什袭是宜,维以诗之。
予于是帖,有感者四。
館職在外,于學士不系細銜,
于帶職者皆曰同院,意親情洽,
所以見前輩之笃風誼也。内賜金魚,
蓋出新寵,帶職者乃從學士轉緻,
又雜以他寄焉,所以見上恩交情俱無内外也。
謝學士以啟,而用楷法,
寄同院同年以詩,而用行書,
又以見待人處己,雖小節皆有體也。
承平幕府,得一佳帖,
相聚以觀,又以見時清事得,
雖邊圉亦得惟從容于文藝也。於虖,
詩文之傳,幾人于茲,
獨于此書,有感有思。
流風之存,妙墨之遺。
什襲是宜,維以詩之。
宋代: 岳珂
夹路浓阴野兴长,荼醾想见竞年芳。
至今四月花如雪,犹带河东翰墨香。
夾路濃陰野興長,荼醾想見競年芳。
至今四月花如雪,猶帶河東翰墨香。
宋代: 岳珂
公尝有净名之诗曰:殷勤雇景物,为尔老南徐。
考乎此篇,则出无晴雨之待,
观无阴霁之殊。昼呼竹舆,
暮咏归涂。既不舍于斯须,
共必迩于海岳之故庐。如曰易砚山之宝储,
登楼平章,维王及苏,
自西徂乐,乃犹奠居。
此所谓舍其旧而新是图,予固因以验予记与跋之皆不诬也。
公嘗有淨名之詩曰:殷勤雇景物,為爾老南徐。
考乎此篇,則出無晴雨之待,
觀無陰霁之殊。晝呼竹輿,
暮詠歸塗。既不舍于斯須,
共必迩于海嶽之故廬。如曰易硯山之寶儲,
登樓平章,維王及蘇,
自西徂樂,乃猶奠居。
此所謂舍其舊而新是圖,予固因以驗予記與跋之皆不誣也。
宋代: 岳珂
小字鹄引骞而翔,大字虎卧靖且庄。
我藏遗帖虽盈箱,尚叹钜刻无涤黄。
谁怜神物开混茫,想见醉墨犹淋浪。
此题要补束晳亡,更恐诗书雪堂。
小字鹄引骞而翔,大字虎卧靖且莊。
我藏遺帖雖盈箱,尚歎钜刻無滌黃。
誰憐神物開混茫,想見醉墨猶淋浪。
此題要補束晳亡,更恐詩書雪堂。
宋代: 岳珂
金陵之赏心,天下之奇观,
真足以当南宫之诗翰。予之持节登览大一旦,
而得此诗八年之泮奂。吁嗟公兮,
岂料百年而售此诗于三万兮。
金陵之賞心,天下之奇觀,
真足以當南宮之詩翰。予之持節登覽大一旦,
而得此詩八年之泮奂。籲嗟公兮,
豈料百年而售此詩于三萬兮。
宋代: 岳珂
中秘法书之积,自淳化至于崇观富矣,
而未加别也。翰墨博雅之能,
自刘米逮于道祖著矣,而未多阅也。
伯牙之珍,百世知音。
伟奇能之表表,本和乐之愔愔。
予尝叹太平之盛际,士大夫可以尽其好尚之心,
盘薄时清,彷徉书淫。
彼何预于帝力,殆有类乎鱼鸢在天渊,
各自得以遂其高深也。
中秘法書之積,自淳化至于崇觀富矣,
而未加别也。翰墨博雅之能,
自劉米逮于道祖著矣,而未多閱也。
伯牙之珍,百世知音。
偉奇能之表表,本和樂之愔愔。
予嘗歎太平之盛際,士大夫可以盡其好尚之心,
盤薄時清,彷徉書淫。
彼何預于帝力,殆有類乎魚鸢在天淵,
各自得以遂其高深也。
宋代: 岳珂
唐而乾宁,果何时。
作书及诗,且恬以嬉。
烨胥之不知,而拳拳于一缁。
吁其可悲。
唐而乾甯,果何時。
作書及詩,且恬以嬉。
烨胥之不知,而拳拳于一缁。
籲其可悲。
宋代: 岳珂
当平世而概想斋坛之国士,因送客而遂及阳关之旧知。
盖拊髀之思,在上弗替。
故淳熙之士夫,亦不敢一日而忘可将之奇。
斯帖之传,固未易例以近世之诗也。
當平世而概想齋壇之國士,因送客而遂及陽關之舊知。
蓋拊髀之思,在上弗替。
故淳熙之士夫,亦不敢一日而忘可将之奇。
斯帖之傳,固未易例以近世之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