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沈如筠的诗 > 闺怨二首

闺怨二首

[唐代]: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动君。
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闺怨二首》鉴赏

这是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丈夫戍守南疆,妻子独处空闺,想象着凭借雁足给丈夫传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春宵深寂,大雁都回到自己的故乡去了,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添人愁绪。诗一开头,就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来表达思妇想念征夫的心情,十分贴切。“书难寄”的“难”字,细致地描状了思妇的深思遐念和倾诉无人的隐恨。正是这无限思念的愁绪搅得她难以成寐,因此,想象着借助梦境与亲人作短暂的团聚也不可能。“愁多”,表明她感情复杂,不能尽言。正因为“愁多”,“梦”便不成;又因为“梦不成”,则愁绪更“多”。思妇“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古诗《明月何皎皎》),在“出户独彷徨”(同上)之中,举头唯见一轮孤月悬挂天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她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了。她希望自己能象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亲人的身上。“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在南方边境。

  这首诗为思妇代言,表达了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写来曲折尽致,一往情深。

  其曲折之处表现为层次递进的分明。全诗四句可分为三层,首二句写愁怨,第二句比第一句所表达的感情更深一层。因为,“雁尽书难寄”,信使难托,固然令人遗恨,而求之于梦幻聊以自慰亦复不可得,就不免反令人可悲了!三四句则在感情上又进了一层,进一步由“愁”而转为写“解愁”,当然,这种幻想,显然是不能成为事实的。这三个层次的安排,就把思妇的内心活动表现得十分细腻、真实。

  诗写得情意动人。三四两句尤为精妙,十字之外含意很深。“孤月”之“孤”,流露了思妇的孤单之感。但是,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人们可以千里相共的。愿随孤月,流照亲人,写她希望从愁怨之中解脱出来,显出思妇的感情十分真挚。

  诗没有单纯写主人公的愁怨和哀伤,也没有仅凭旁观者的同情心来运笔,而是通过人物内心独白的方式,着眼于对主人公纯洁、真挚、高尚的思想感情的描写,格调较高,不失为一首佳作。

  (李敬一)

沈如筠简介

唐代·沈如筠的简介

沈如筠 沈如筠,唐诗人。润州句容人。约生活于武后至玄宗开元时,善诗能文,又著有志怪小说。曾任横阳主簿。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友善,有《寄天台司马道士》诗。...〔► 沈如筠的诗(6篇) ► 沈如筠的名句

猜你喜欢

闺怨二首

唐代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动君。
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闺怨二首 其二

唐代赵蕃

东邻有贤女,膏沐不加御。
朝惟躬奉养,莫且趣机杼。
曰贤嫁何晚,政坐一贫故。
谁能币聘之,此女非傲妇。

闺怨二首 一

唐代沈如筠

鴈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闺怨二首 二

唐代沈如筠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动君。
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闺怨二首 其二

宋代司马槱

绣帘珠箔一重重,十里香风入眼浓。
镜合紫鸾来有信,云深青鸟去无踪。
楚王臺下寻常见,宋玉墙头取次逢。
可惜好花攀折尽,飘零芳蕊付游蜂。

闺怨二首 其一

宋代司马槱

销尽轻寒不自禁,新愁唯向静中深。
寻常曾入三更梦,咫尺空论万里心。
人去凤帏云漠漠,雁回珠箔日沈沈。
春风洞口花长在,只许刘郎一度寻。

闺怨二首 其一

唐代赵蕃

维南有佳人,实秉绝代色。幼闻妾妇道,不肯倾人国。
幽居今过时,行媒迥无迹。世方求冶容,孰能知妇德。

闺怨二首 其二

唐代赵蕃

东邻有贤女,膏沐不加御。
朝惟躬奉养,莫且趣机杼。
曰贤嫁保晚,政坐一贫故。
谁能币聘之,此女非傲妇。

宫怨二首

唐代柯崇

尘满金炉不炷香,黄昏独自立重廊。
笙歌何处承恩宠,一一随风入上阳。

长门槐柳半萧疏,玉辇沈思恨有馀。
红泪渐消倾国态,黄金谁为达相如。

宫怨二首 二

唐代柯崇

长门槐柳半萧疎,玉辇沈思恨有余。
红泪渐消倾国态,黄金谁为达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