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包虎枕屏
[宋代]:李彭
两虎肉醉欲醒时,饥肠得饱恣游嬉。
一虎当岩自哮吼,朝欲食子暮食妃。
最后一虎绝长者,坐歗眼有百步威。
豺狼当道正须汝,莫寻兔径问狐狸。
兩虎肉醉欲醒時,饑腸得飽恣遊嬉。
一虎當岩自哮吼,朝欲食子暮食妃。
最後一虎絕長者,坐歗眼有百步威。
豺狼當道正須汝,莫尋兔徑問狐狸。
宋代·李彭的简介
李彭,字商老,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因家有日涉园,自号日涉翁。生平与韩驹、洪刍、徐俯等人交善,名列吕本中《江西宗派图》。《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一五存《玉涧小集》一卷。 李...〔
► 李彭的诗(748篇) ► 李彭的名句〕
宋代: 李彭
两虎肉醉欲醒时,饥肠得饱恣游嬉。
一虎当岩自哮吼,朝欲食子暮食妃。
最后一虎绝长者,坐歗眼有百步威。
豺狼当道正须汝,莫寻兔径问狐狸。
兩虎肉醉欲醒時,饑腸得飽恣遊嬉。
一虎當岩自哮吼,朝欲食子暮食妃。
最後一虎絕長者,坐歗眼有百步威。
豺狼當道正須汝,莫尋兔徑問狐狸。
宋代: 张榘
日日红林饱血腴,尚将余力咬枯株。
高亭素壁黄昏后,疑有悲风落坐隅。
日日紅林飽血腴,尚将餘力咬枯株。
高亭素壁黃昏後,疑有悲風落坐隅。
宋代: 张榘
正眎眈眈怒作威,西风摇毒上牙鬚。
山翁祗作丹青看,冯妇从教自下车。
正眎眈眈怒作威,西風搖毒上牙鬚。
山翁祗作丹青看,馮婦從教自下車。
宋代: 刘挚
耒阳得奇枕,状比勐兽姿。
呀吻目睛转,中有机纽施。
持鬚世所戒,羊质还可嗤。
莫作邯郸想,曲肱吾所师。
耒陽得奇枕,狀比勐獸姿。
呀吻目睛轉,中有機紐施。
持鬚世所戒,羊質還可嗤。
莫作邯鄲想,曲肱吾所師。
元代: 谢宗可
缚取南山白额儿,鼻如雷吼卧支颐。床头夜啸威长在,帐底风生醉不知。
探穴捋须应有梦,寝皮食肉未为奇。何如敔伏重华殿,听彻箫韶九奏时。
縛取南山白額兒,鼻如雷吼卧支頤。床頭夜嘯威長在,帳底風生醉不知。
探穴捋須應有夢,寝皮食肉未為奇。何如敔伏重華殿,聽徹箫韶九奏時。
唐代: 皮日休
一片烟村胜画图,四边波浪送清虚。
此中人若无租税,直是蓬瀛也不如。
(见《分门籔类唐歌诗》残本第四册《天地山川类》。
)。
一片煙村勝畫圖,四邊波浪送清虛。
此中人若無租稅,直是蓬瀛也不如。
(見《分門籔類唐歌詩》殘本第四冊《天地山川類》。
)。
宋代: 李彭
画师老包气如虹,解衣醉倒尘泥中。
急唿生绡卧展转,笔追造化分奇功。
须臾奋袂于菟出,绝壑阴崖啸风月。
悬着高堂烟雾深,观者胆寒俱辟易。
谁为彪子与虥孙,宛陵后叶诸仍昆。
顾视雄姿亦遒紧,小犊茧栗何劳吞。
通玄论成驮贝叶,大空小穴随老衲。
何暇与汝同条生,玄豹丰狐要弹压。
畫師老包氣如虹,解衣醉倒塵泥中。
急唿生绡卧展轉,筆追造化分奇功。
須臾奮袂于菟出,絕壑陰崖嘯風月。
懸着高堂煙霧深,觀者膽寒俱辟易。
誰為彪子與虥孫,宛陵後葉諸仍昆。
顧視雄姿亦遒緊,小犢繭栗何勞吞。
通玄論成馱貝葉,大空小穴随老衲。
何暇與汝同條生,玄豹豐狐要彈壓。
宋代: 周紫芝
人间妙伎古亦有,画虎从来易成狗。
何人为作老于菟,鼎死百年无此手。
想当运笔亦有神,睥睨知谁看回肘。
便恐阴崖风雨来,何止草中狐兔走。
易生惊猿羞挂枝,周昉稺犬空复肥。
画中生意似可喜,此虎一出无余姿。
迩来丧乱书阨苦,唯有君家此画古。
妖狐一丘渠自安,狡兔三窟无人取。
建章宫殿空咸阳,勐士知谁守疆土。
藜藿不採虎在山,安得有臣如此虎。
人間妙伎古亦有,畫虎從來易成狗。
何人為作老于菟,鼎死百年無此手。
想當運筆亦有神,睥睨知誰看回肘。
便恐陰崖風雨來,何止草中狐兔走。
易生驚猿羞挂枝,周昉稺犬空複肥。
畫中生意似可喜,此虎一出無餘姿。
迩來喪亂書阨苦,唯有君家此畫古。
妖狐一丘渠自安,狡兔三窟無人取。
建章宮殿空鹹陽,勐士知誰守疆土。
藜藿不採虎在山,安得有臣如此虎。
宋代: 赵湘
倚云生处绝尘埃,见说嵩高客寄来。
扶醉未闻和屐到,伴吟曾是探山迴。
寻僧过竹青敲月,看鹤沿池冷卓苔。
知渡寒溪偏得力,夕阳风紧打冰开。
倚雲生處絕塵埃,見說嵩高客寄來。
扶醉未聞和屐到,伴吟曾是探山迴。
尋僧過竹青敲月,看鶴沿池冷卓苔。
知渡寒溪偏得力,夕陽風緊打冰開。
宋代: 梅尧臣
老包曰岳岳生鼎,二人画虎通神明。
凡为一虎不知价,鉅公贵士珍其名。
死来年深搜索尽,何意好事识尤精。
丹枫映坡茅叶白,雌者将乳雄坡行。
细毛出肉不见迹,相顾勐气都如生。
忽闻持遗非素望,穷民展玩忘愁婴。
奇哉真是老包笔,世间空有黄金籯。
因思前岁韩公子,亦赠尺纸图生狞。
傍题小子乃包鼎,此时偶得已可惊。
借问吾乡与天下,二包之美谁能并。
老包曰嶽嶽生鼎,二人畫虎通神明。
凡為一虎不知價,鉅公貴士珍其名。
死來年深搜索盡,何意好事識尤精。
丹楓映坡茅葉白,雌者将乳雄坡行。
細毛出肉不見迹,相顧勐氣都如生。
忽聞持遺非素望,窮民展玩忘愁嬰。
奇哉真是老包筆,世間空有黃金籯。
因思前歲韓公子,亦贈尺紙圖生獰。
傍題小子乃包鼎,此時偶得已可驚。
借問吾鄉與天下,二包之美誰能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