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六六 > 诗文 > 苏轼的诗 > 真兴寺阁

真兴寺阁

[宋代]:苏轼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
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
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棱。
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
古人虽暴恣,作事今世惊。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
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漠漠:密布、广布貌。
②浩浩:旷远貌。
③引手:伸手。飞星:流星。
④王中令:指王彦超,临清(今属山东)人,历仕晋汉周,累官河阳三城节度使,以功加检校太师。中令,中书令的省称。斫木:谓砍伐木材建筑寺阁。南山赪 :谓终南山林木被伐尽,山岭赤裸呈红色。 赪,赤色。
⑤写真:画像。铁面:黑脸。眼有棱:谓目光炯炯有神。
⑥身强:一作“身长”。峥嵘:高峻,并谓气象超越寻常。
⑦暴恣:暴戾骄纵。令世惊:一作“今世惊”。
⑧呀喘:张口喘气。胜:承受,力能担任。
⑨曷:何,何故。其人:指王彦超。

译文:
登阁远眺但见山川和城郭,渺渺冥冥浑同一体难以辨认。
市人的喧闹与鸦鹊啼鸣,远远听来合成了一种声音。
这个寺阁到底有多么高峻?这个寺阁又是谁人经营?
侧着身子可以送走落日,举起手来就能攀摘飞星。
当年那位姓王的中书令,曾把终南山的林木砍伐干净。
绘下自己的画像留在阁中,面色铁黑目光炯炯。
身躯有八九尺高大,和寺阁一样气度峥嵘。
古代虽有许多人粗暴骄横,作的事却常让世人惊叹。
登阁的人还紧张得张口喘息,造阁的人不知何以能够承担!
为何不仔细观看这一寺阁,就可以知道王中书有多么英勇大胆。

《真兴寺阁》赏析

  诗的起笔四句从“山川与城郭”至“浩浩同一声”,总写此阁的高峻。诗人登临阁上,但觉山川城郭,冥冥漠漠,仿佛同为一个形体。世人纷杂的声音,和鸦鸣鹊噪,浩浩茫茫,混合在一起。这四句起得突兀,写得极为传神。化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句意,但意象有所扩大,写的是凭高纵目,所见各类形态,旷远微茫,所闻的种种音响,也难以辨别的景况。次四句由阁之高而引起遐想。前两句故作设问:“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这两句是说:这真兴寺阁,究竟有几多高呢?又是何人所营建的呢?后两句“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用形象化的语言,先回答“几何高”这一设问。作者说:登临此阁,几乎侧着身子,就可以目送太阳落山(这是俯视所感)。伸出手来,竟可以攀摘飞星(这是仰观所觉)。两句用虚写表明实际感受,生动恍惚,极夸张之能事。接着以“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两句,回答了上文另一设问“何人之所营”。作者说:当年王彦超将军,以凤翔节度使加中书令的身份,驻节凤翔府,曾经伐木于州南的赪山,建成此阁。王中令因何建阁,作者并没有提起,但在下面四句:“写真留阁下······与阁相峥嵘。”勾勒出他的形象:此人建阁之后,曾在阁下留有画像,他面色铁黑,眼光有如紫石棱,有将军的气概。他身长八九尺,此像与此阁都峥嵘高峻,给人以威严的感受,使人印象很深。

  诗的最后,作者以“古人虽暴恣”等六句,写诗人的所感。作者认为有些古人(包括诗里的王中令),其人虽说恣睢暴戾不足称道,但他们所作之事,也使世人为之惊奇。即以此阁而论,登者尚且感到惊讶吁喘,不知道建阁之人,具有何种胆量,能泰然胜任。结尾“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作者更加强语气说:君如不信,何不观看此阁,则知王中令,亦为勇猛英杰之辈,是不能拿一般的武人来看待他的。

  全诗饶有俊爽高迈之气,写阁写人,都用主动形象的词采。作此诗时,作者年方二十六岁,豪迈英爽,正是壮年作品的特征。

苏轼简介

宋代·苏轼的简介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 苏轼的诗(4428篇) ► 苏轼的名句

猜你喜欢

真兴寺阁

宋代苏轼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
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
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棱。
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
古人虽暴恣,作事今世惊。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
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真兴寺阁祷雨

宋代苏轼

太守亲従千骑祷,神翁远借一杯清。
云阴黯黯将嘘遍,雨意昏昏欲酝成。
已觉微风吹袂冷,不堪残日傍山明。
今年秋熟君知否,应向江南饱食粳。

凤翔八观 真兴寺阁

宋代苏轼

山川与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与鸦鹊,浩浩同一声。
此阁几何高,何人之所营。
侧身送落日,引手攀飞星。
当年王中令,斫木南山頳。
写真留阁下,铁面眼有稜。
身强八九尺,与阁两峥嵘。
古人虽暴恣,作事今世惊。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胜。
曷不观此阁,其人勇且英。

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 真兴寺阁

宋代苏辙

秦川不为广,南山不为高。
嵯峨真兴阁,杰立陵风飙。
危槛俯翔鸟,跳檐落飞猱。
上有傲世人,身衣白鹤毛。
下视市井喧,奔走何嗷嗷。
萧然倚楹啸,遗响入云霄。
清风吹其裾,冉冉不可操。
不知何所为,岂即非卢敖。
游目万里间,远山如伏羔。
遗语谢世俗,钓鱼当钓鳌。

龙兴寺阁

宋代吕颐浩

危梯凌碧空,不与廛闾通。
朝烟翳高栋,霭霭犹从龙。
遥睇辨沧海,纵观分岱宗。
常山与马耳,歷歷在目中。
良时无停景,远宦如飘蓬。
汨没困簿领,何以舒心胸。
公余频登临,勿使酒樽空。
行看五六月,下视零雨濛。

登龙兴寺阁

唐代孟浩然

阁道乘空出,披轩远目开。
逶迤见江势,客至屡缘回。
兹郡何填委,遥山复几哉!
苍苍皆草木,处处尽楼台。
骤雨一阳散,行舟四海来。
鸟归余兴远,周览更徘徊。

真定龙兴寺阁

元代杨云鹏

插天飞构郁嵯峨,栏角涛声转暮河。孤鸟去边沧渚阔,落霞明处碧山多。

伤时未遂陈三策,吊古犹堪赋《九歌》。安得天丁挽天汉,倒倾京洛洗干戈。

燕南龙兴寺阁晚眺

元代吴当

倚天楼阁贮金仙,层栋犹题赵宋年。

混一南方今宇宙,英雄百战旧山川。

鱼龙水落秋江外,刍牧人归夕照边。

总为悲歌生慷慨,凭阑极目思凄然。

和太原郑中丞登龙兴寺阁

唐代欧阳詹

青窗朱户半天开,极目凝神望几迴。
晋国颓墉生草树,皇家瑞气在楼臺。
千条水入黄河去,万点山从紫塞来。
独恨侍游违长者,不知高意是谁陪。

和严长官秋日登太原龙兴寺阁野望

唐代欧阳詹

百丈化城楼,君登最上头。
九霄回栈路,八到视幷州。
烟火遗尧庶,山河啓圣猷。
短垣齐介岭,片白指分流。
清铎中天籁,哀鸣下界秋。
境闲知道胜,心远见名浮。
岂念乘肥马,方应驾大牛。
自怜蓬逐吹,不得与良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