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州送李斯石铭二十一字
[宋代]:刘敞
麻侯昔为莱子国,海滨渔人献文石。
云是秦始皇帝东巡碑,二十一字李斯迹。
桑田变海岸为谷,此石亦沈沧海侧。
浪翻水转石段空,偶存数尺非人力。
文章虽传失首尾,犹与史记无差忒。
字形讹缺非昔时,蛰龙病虺相排迮。
念昔属车八十一,气如虎狼食中国。
方士献策通神仙,谀臣奋笔夸功德。
始皇未死名已灭,秦地初分石皆泐。
迩来似觉天意然,欲令后世羞其惑。
君不见夏禹九鼎传三王,末年乃随殷社亡。
时平往往暂一见,龙文玉铉曾无伤。
圣贤作事宜万代,事非圣贤多立坏。
麻侯昔為萊子國,海濱漁人獻文石。
雲是秦始皇帝東巡碑,二十一字李斯迹。
桑田變海岸為谷,此石亦沈滄海側。
浪翻水轉石段空,偶存數尺非人力。
文章雖傳失首尾,猶與史記無差忒。
字形訛缺非昔時,蟄龍病虺相排迮。
念昔屬車八十一,氣如虎狼食中國。
方士獻策通神仙,谀臣奮筆誇功德。
始皇未死名已滅,秦地初分石皆泐。
迩來似覺天意然,欲令後世羞其惑。
君不見夏禹九鼎傳三王,末年乃随殷社亡。
時平往往暫一見,龍文玉铉曾無傷。
聖賢作事宜萬代,事非聖賢多立壞。
宋代·刘敞的简介
刘敞(1019—1068)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
► 刘敞的诗(1674篇) ► 刘敞的名句〕
宋代: 刘敞
麻侯昔为莱子国,海滨渔人献文石。
云是秦始皇帝东巡碑,二十一字李斯迹。
桑田变海岸为谷,此石亦沈沧海侧。
浪翻水转石段空,偶存数尺非人力。
文章虽传失首尾,犹与史记无差忒。
字形讹缺非昔时,蛰龙病虺相排迮。
念昔属车八十一,气如虎狼食中国。
方士献策通神仙,谀臣奋笔夸功德。
始皇未死名已灭,秦地初分石皆泐。
迩来似觉天意然,欲令后世羞其惑。
君不见夏禹九鼎传三王,末年乃随殷社亡。
时平往往暂一见,龙文玉铉曾无伤。
圣贤作事宜万代,事非圣贤多立坏。
麻侯昔為萊子國,海濱漁人獻文石。
雲是秦始皇帝東巡碑,二十一字李斯迹。
桑田變海岸為谷,此石亦沈滄海側。
浪翻水轉石段空,偶存數尺非人力。
文章雖傳失首尾,猶與史記無差忒。
字形訛缺非昔時,蟄龍病虺相排迮。
念昔屬車八十一,氣如虎狼食中國。
方士獻策通神仙,谀臣奮筆誇功德。
始皇未死名已滅,秦地初分石皆泐。
迩來似覺天意然,欲令後世羞其惑。
君不見夏禹九鼎傳三王,末年乃随殷社亡。
時平往往暫一見,龍文玉铉曾無傷。
聖賢作事宜萬代,事非聖賢多立壞。
唐代: 吕温
慷慨视别剑,凄清泛离琴。前程楚塞断,此恨洞庭深。
文字已久废,循良非所任。期君碧云上,千里一扬音。
慷慨視别劍,凄清泛離琴。前程楚塞斷,此恨洞庭深。
文字已久廢,循良非所任。期君碧雲上,千裡一揚音。
唐代: 方干
独乘骢马去,不并旅人还。中外名卿贵,田园高步闲。
暮春经楚县,新月上淮山。道路空瞻望,轩车不敢攀。
獨乘骢馬去,不并旅人還。中外名卿貴,田園高步閑。
暮春經楚縣,新月上淮山。道路空瞻望,軒車不敢攀。
唐代: 杜甫
斧钺下青冥,楼船过洞庭。北风随爽气,南斗避文星。
日月笼中鸟,乾坤水上萍。王孙丈人行,垂老见飘零。
第二百三十四卷
斧钺下青冥,樓船過洞庭。北風随爽氣,南鬥避文星。
日月籠中鳥,乾坤水上萍。王孫丈人行,垂老見飄零。
第二百三十四卷
唐代: 韩翃
莫言水国去迢迢,白马吴门见不遥。
枫树林中经楚雨,木兰舟上蹋江潮。
空山古寺千年石,草色寒隄百尺桥。
早晚卢家兰室在,珊瑚玉佩彻青霄。
莫言水國去迢迢,白馬吳門見不遙。
楓樹林中經楚雨,木蘭舟上蹋江潮。
空山古寺千年石,草色寒隄百尺橋。
早晚盧家蘭室在,珊瑚玉佩徹青霄。
唐代: 韩翃
莫言水国去迢迢,白马吴门见不遥。
枫树林中经楚雨,木兰舟上蹋江潮。
空山古寺千年石,草色寒堤百尺桥,
早晚卢家兰室在,珊瑚玉佩彻青霄。
莫言水國去迢迢,白馬吳門見不遙。
楓樹林中經楚雨,木蘭舟上蹋江潮。
空山古寺千年石,草色寒堤百尺橋,
早晚盧家蘭室在,珊瑚玉佩徹青霄。
宋代: 王十朋
淫浸秋潦坏垂成,忍听闾阎愁嘆声。
抚字催科劳更拙,欲逃吏责负斯铭。
淫浸秋潦壞垂成,忍聽闾閻愁嘆聲。
撫字催科勞更拙,欲逃吏責負斯銘。
宋代: 王十朋
戒石重刊照眼明,良辰又遇腊嘉平。
黄堂坐处天威近,一点欺心事莫萌。
戒石重刊照眼明,良辰又遇臘嘉平。
黃堂坐處天威近,一點欺心事莫萌。
唐代: 杜甫
与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
远媿尚方曾赐履,竟非吾土倦登楼。
久存胶漆应难竝,一辱泥涂遂晚收。
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
與子避地西康州,洞庭相逢十二秋。
遠媿尚方曾賜履,竟非吾土倦登樓。
久存膠漆應難竝,一辱泥塗遂晚收。
李杜齊名真忝竊,朔雲寒菊倍離憂。
宋代: 田况
春山缥翠一谿清,满路游人语笑声。
自愧非才无异绩,止随风俗顺民情。
春山缥翠一谿清,滿路遊人語笑聲。
自愧非才無異績,止随風俗順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