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邠州
[宋代]:范祖禹
文昌冠剑辍名卿,书殿丹青得老成。
晓日旌旗熊虎动,秋郊组练雪霜明。
邠郊风教农桑国,秦帝山河屏翰城。
竹马儿童应借问,使君揽辔旧澄清。
文昌冠劍辍名卿,書殿丹青得老成。
曉日旌旗熊虎動,秋郊組練雪霜明。
邠郊風教農桑國,秦帝山河屏翰城。
竹馬兒童應借問,使君攬辔舊澄清。
宋代·范祖禹的简介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淳,或作醇、纯,甫或作父),一字梦得,汉族,成都华阳人。生于宋仁宗康定二年,卒于哲宗元符元年,终年五十八岁。著名史学家,“三范修史”之一。祖禹著《唐鉴》十二...〔
► 范祖禹的诗(241篇) ► 范祖禹的名句〕
宋代: 范祖禹
文昌冠剑辍名卿,书殿丹青得老成。
晓日旌旗熊虎动,秋郊组练雪霜明。
邠郊风教农桑国,秦帝山河屏翰城。
竹马儿童应借问,使君揽辔旧澄清。
文昌冠劍辍名卿,書殿丹青得老成。
曉日旌旗熊虎動,秋郊組練雪霜明。
邠郊風教農桑國,秦帝山河屏翰城。
竹馬兒童應借問,使君攬辔舊澄清。
唐代: 宋之问
抱琴登绝壑,伐木溯清川。路极意谓尽,势回趣转绵。
人远草木秀,山深云景鲜。余负海峤情,自昔微尚然。
弥旷十馀载,今来宛仍前。未窥仙源极,独进野人船。
时攀乳窦憩,屡薄天窗眠。夜弦响松月,朝楫弄苔泉。
因冥象外理,永谢区中缘。碧潭可遗老,丹砂堪学仙。
莫使驰光暮,空令归鹤怜。
抱琴登絕壑,伐木溯清川。路極意謂盡,勢回趣轉綿。
人遠草木秀,山深雲景鮮。餘負海峤情,自昔微尚然。
彌曠十馀載,今來宛仍前。未窺仙源極,獨進野人船。
時攀乳窦憩,屢薄天窗眠。夜弦響松月,朝楫弄苔泉。
因冥象外理,永謝區中緣。碧潭可遺老,丹砂堪學仙。
莫使馳光暮,空令歸鶴憐。
唐代: 徐彦伯
陇嶂萦紫气,金光赫氛氲。美人含遥霭,桃李芳自薰。
图高黄鹤羽,宝夺骊龙群。忽惊薤露曲,掩噎东山云。
回也实夭折,贾生亦脆促。今复哀若人,危光迅风烛。
夜台沦清镜,穷尘埋结绿。何以赠下泉,生刍唯一束。
隴嶂萦紫氣,金光赫氛氲。美人含遙霭,桃李芳自薰。
圖高黃鶴羽,寶奪骊龍群。忽驚薤露曲,掩噎東山雲。
回也實夭折,賈生亦脆促。今複哀若人,危光迅風燭。
夜台淪清鏡,窮塵埋結綠。何以贈下泉,生刍唯一束。
唐代: 徐彦伯
闻有独往客,拂衣捐世心。结欣薄枉渚,撰念萦旧林。
经亘去崖合,冥绵归壑深。琪树环碧彩,金潭生翠阴。
沿洄弄沙榜,诡仄眺明岑。夕闻桂里猿,晓玩松上禽。
杂佩蕴孤袖,琼敷缀双襟。我怀沧洲想,懿尔白云吟。
秉愿理方协,存期迹易寻。兹言庶不负,为报岩中琴。
聞有獨往客,拂衣捐世心。結欣薄枉渚,撰念萦舊林。
經亘去崖合,冥綿歸壑深。琪樹環碧彩,金潭生翠陰。
沿洄弄沙榜,詭仄眺明岑。夕聞桂裡猿,曉玩松上禽。
雜佩蘊孤袖,瓊敷綴雙襟。我懷滄洲想,懿爾白雲吟。
秉願理方協,存期迹易尋。茲言庶不負,為報岩中琴。
清代: 俞明震
茫茫古豳土,直接陇西路。我来值蚕月,戒行不待曙。
晨光与麦齐,晶莹缀寒露。微月在枣林,不见栽桑处。
王化首明农,但取衣食足。智识与世新,生活有程度。
奈何三千年,穴居惟墐户。日出不逢人,高原莽盘互*。
始知地上人,得水乃生聚。泾流日浅缩,千尺俯尘雾。
人事渐东趋,天心厌西顾。不见古雍州,八水已非故。
沧海变桑田,吾何忧旦暮。
茫茫古豳土,直接隴西路。我來值蠶月,戒行不待曙。
晨光與麥齊,晶瑩綴寒露。微月在棗林,不見栽桑處。
王化首明農,但取衣食足。智識與世新,生活有程度。
奈何三千年,穴居惟墐戶。日出不逢人,高原莽盤互*。
始知地上人,得水乃生聚。泾流日淺縮,千尺俯塵霧。
人事漸東趨,天心厭西顧。不見古雍州,八水已非故。
滄海變桑田,吾何憂旦暮。
唐代: 耿湋
终岁山川路,生涯总几何。艰难为客惯,贫贱受恩多。
暮角寒山色,秋风远水波。无人见惆怅,垂鞚入烟萝。
終歲山川路,生涯總幾何。艱難為客慣,貧賤受恩多。
暮角寒山色,秋風遠水波。無人見惆怅,垂鞚入煙蘿。
清代: 俞明震
日日征鞍傍柳行,柳绵吹尽不闻莺。马头微月如云淡,麦上朝曦与露平。
陶穴尚存中古制,望春忽起少年情。疲驴转磨驼铃急,唤醒劳人是此声。
日日征鞍傍柳行,柳綿吹盡不聞莺。馬頭微月如雲淡,麥上朝曦與露平。
陶穴尚存中古制,望春忽起少年情。疲驢轉磨駝鈴急,喚醒勞人是此聲。
唐代: 窦仪
多少樊笼不敢开,强拘物性要相倍。
何时得似邠州守,德政临民鹤自来。
多少樊籠不敢開,強拘物性要相倍。
何時得似邠州守,德政臨民鶴自來。
宋代: 文同
试此望摇落,秋襟成惘然。
客怀伤薄莫,节物感穷边。
断烧侵高垒,微阳入晚川。
年来旧山意,常与雁翩翩。
試此望搖落,秋襟成惘然。
客懷傷薄莫,節物感窮邊。
斷燒侵高壘,微陽入晚川。
年來舊山意,常與雁翩翩。
唐代: 刘得仁
陈琳轻一别,马上意超然。来日行烦暑,归时听早蝉。
阴云翳城郭,细雨紊山川。从事公刘地,元戎旧礼贤。
陳琳輕一别,馬上意超然。來日行煩暑,歸時聽早蟬。
陰雲翳城郭,細雨紊山川。從事公劉地,元戎舊禮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