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
[唐代]: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译文与注释
注释:
①促织:又叫蟋蟀,今甘肃天水一带俗称“黑羊”。哀音:哀婉的声音。
②稳:安。亲:近。
③得:能够。放妻: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
④丝:弦乐器。管:管乐器。感激:感动,激发。天真:这里指促织没有受礼俗影响自然真切的呜声。
译文:
蟋蟀的叫声十分微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丛间叫得不畅,移到床下来叫,仿佛与我的心情相同。
唉,久客他乡的我怎能不闻声而泪下?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难以稳睡到天明。
想那哀切的丝乐和激昂的管乐,也不如这天真的声音如此感人。
人们常常把呜叫声当作动物的语言,所以听到反复不断的声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断地诉说着什么,或要求着什么,把它想象成无休止的倾诉。杜甫在秦州的几个月,正是促织活动的时候。傍晚,清晨,特别是不眠之夜,大约都是在促织的鸣叫声中度过的。诗人久客在外,心情本来就很凄凉,被促织声一激,往往不禁泪下。这首诗,就是诗人当时忧伤感情的真实写照。
起句正面点明促织,以“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辞上构成两对‘‘互文”。就是说: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呜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这种“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两层意思抒写了交互着的四层意思,能收到言简意缘的效果,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最后两句以“悲丝”、“急管”同促织的啼叫相比较,而以促织叫声“天真”、不受礼俗影响作结,把促织的哀音放在任何乐器的演奏无法达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愁苦之情。
唐代·杜甫的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
► 杜甫的诗(1875篇) ► 杜甫的名句〕
宋代: 梅尧臣
札札草间鸣,促促机上声。
织女夜中起,明河檐外横。
一丝不入杼,疏密工未精。
岂知天孙巧,衣脱六铢轻。
人间唯贵重,暗虫休催成。
劄劄草間鳴,促促機上聲。
織女夜中起,明河檐外橫。
一絲不入杼,疏密工未精。
豈知天孫巧,衣脫六铢輕。
人間唯貴重,暗蟲休催成。
宋代: 李纲
促织哀吟不自劳,草根牀下夜萧骚。
我为逐客宜无寐,何事齁齁至日髙。
促織哀吟不自勞,草根牀下夜蕭騷。
我為逐客宜無寐,何事齁齁至日髙。
宋代: 杨万里
一声能遣一人愁,终夕声声晓未休。
不解缫丝替人织,强来出口促衣裘。
一聲能遣一人愁,終夕聲聲曉未休。
不解缫絲替人織,強來出口促衣裘。
宋代: 杨公远
促人机杼意殊深,彻夜啾啾不绝吟。
莫入五侯庭院去,青蛾红粉少知心。
促人機杼意殊深,徹夜啾啾不絕吟。
莫入五侯庭院去,青蛾紅粉少知心。
宋代: 蒲寿宬
炎夏居壁根,凉秋噪篱侧。
安得懒妇名,岂其旷乃职。
不念作茧劳,徒能促人织。
炎夏居壁根,涼秋噪籬側。
安得懶婦名,豈其曠乃職。
不念作繭勞,徒能促人織。
唐代: 张乔
念尔无机自有情,迎寒辛苦弄梭声。
椒房金屋何曾识,偏向贫家壁下鸣。
念爾無機自有情,迎寒辛苦弄梭聲。
椒房金屋何曾識,偏向貧家壁下鳴。
唐代: 王炎
春山布谷劝耕事,秋园络纬催机杼。
大家未织吏索租,小家欲织无丝缕。
无丝可织寒无衣,输租后期罪当笞。
悲鸣终夜不能已,嗟尔候虫何自苦。
春山布谷勸耕事,秋園絡緯催機杼。
大家未織吏索租,小家欲織無絲縷。
無絲可織寒無衣,輸租後期罪當笞。
悲鳴終夜不能已,嗟爾候蟲何自苦。
唐代: 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宋代: 王安石
金屏翠幔与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
只向贫家促机杼,几家能有一絇丝。
金屏翠幔與秋宜,得此年年醉不知。
隻向貧家促機杼,幾家能有一絇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