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疏
注疏 (註疏) 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zhù shū,该词语属于,分字 [注,疏]。
![注疏](/d/file/p3/0e75cdeb6b2559e6cb0a1ad92815bd7b.jpeg)
读音zhù shū
怎么读
注音ㄓㄨˋ ㄕㄨ
注疏(读音zhù shū)的近同音词有 著述(zhù shù)著书(zhù shū)注述(zhù shù)箸述(zhù shù)逐熟(zhú shú)竹书(zhú shū)竺书(zhú shū)竹鼠(zhú shǔ)铢黍(zhū shǔ)驻戍(zhù shù)主术(zhǔ shù)主书(zhǔ shū)朱书(zhū shū)诸书(zhū shū)珠树(zhū shù)
※ 词语「注疏」的拼音读音、注疏怎么读由诗词六六汉语词典提供。
词语解释
注疏[ zhù shū ]
⒈ 古籍的“注”和“疏”的合称。
例《十三经注疏》
英notes and commentaries;
引证解释
⒈ 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宋 人将十三经之 汉 注 唐 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引唐 韩愈 《冬荐官殷侑状》:“前件官兼通三传,傍习诸经,注疏之外,自有所得……以臣所见,堪任御史、太常博士。”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国史云:‘ 庆历 以前,学者尚文辞,多守章句注疏之学。’”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舍注疏立异论》:“若舍注疏而立异论,不可輒许。”
郭沫若 《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儒家的精神、 孔子 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是已经歪变了的。”
⒉ 记述,记载。
引《三国志·蜀志·杨戏传》:“其 戏 之所赞而今不作传者,余皆注疏本末於其辞下,可以觕知其髣髴云尔。”
晋 袁宏 《<后汉纪>序》:“末吏区区,注疏而已,其所称美,止於事义。”
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 宋 陈师道 《后山谈丛》卷一:“盖举子专诵 王氏 章句,而不解义,正如学究诵註疏尔。”
明 庄元臣 《叔苴子》卷六:“註疏非不能解经也,习於成解而废夫研寻,则人之得之也不深。”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陆中丞》:“公所著《切问斋丛书》,皆选本朝诸名臣奏疏见诸施行者,各分门类,其註疏尤详备。”
国语辞典
注疏[ zhù shù ]
⒈ 注解及阐释注解的文字合称为「注疏」。
引唐·韩愈〈冬荐官殷侑状〉:「前件官兼通三传,傍习诸经,注疏之外,自有所得。」
宋·邢昺〈孝经注疏序〉:「奥旨微言,已备解乎注疏。」
更多词语拼音
- zhù shì注释
- zhuàn zhù篆注
- mìng zhōng zhù dìng命中注定
- shū bù pò zhù疏不破注
- qīng zhù倾注
- chú zhù除注
- zhù lù注録
- bǔ zhù补注
- sī zhù私注
- guàn zhù灌注
- quán shén guān zhù全神关注
- zhù shǐ注矢
- mù zhù xīn yíng目注心营
- zhuān zhù专注
- chǔ cí jí zhù楚辞集注
- yì bǐ zhù cǐ挹彼注此
- cún zhù存注
- juàn zhù眷注
- gōu zhù勾注
- zhù pàn注盼
- shū fāng疏方
- xiān shū纤疏
- shū zào疏躁
- cái shū zhì dà材疏志大
- tiān wǎng huī huī,shū ér bù lòu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 biǎo shū表疏
- shū zhuō疏拙
- liǎng shū两疏
- cū shū麤疏
- sōu shū搜疏
- shū lǎng lǎng疏朗朗
- shū jùn疏俊
- gāo shū高疏
- shū cǎo疏草
- bǎi mì yī shū百密一疏
- shū qì疏讫
- shū xì疏细
- shū jiǎn疏蹇
- pī shū纰疏
- shū chuǎn疏舛
※ Tips:拼音和读音的区别:读音是用嘴把拼音读出来;拼音是把嘴里的读音写下来.读音是声,拼音是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