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眦之隙


睚眦之隙

拼音yá zì zhī xì

解释睚:眼眶;眦:眼角;睚眦:生气瞪眼。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

暂未找到成语睚眦之隙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睚眦之隙)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睚眦之怒 宋·周密《齐东野语·巴陵本末》:“台谏李知孝、莫泽奉承风旨,凡平日睚眦之怒,悉指以从伪,弹劾无虚日。”
睚眦之私
睚眦之嫌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胡四娘》:“冀四娘念手足之义,而忘睚眦之嫌。”
睚眦之恨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胡质传》:“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
睚眦之忿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党锢传序》:“自此诸为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滥入党中。”
睚眦之怨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不虞之隙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既亲密,便不免有些不虞之隙,求全之毁。这日不知为何,二人言语有些不和起来。”
乘敌之隙 毛泽东《论持久战》:“自古无不犯错误的将军,敌人之有岔子可寻,正如我们自己也难免出岔子,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可乘之隙 宋 晁补之《上皇帝论北事书》:“当是时,皆有可乘之隙,而中国不取。”
万目睚眦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百口嘲谤,万目睚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