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然无遗
拼音dàng rán wú yí
解释荡:洗涤;荡然:干净的样子。全都毁坏,消失尽净。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或毁坏。
出处唐·白居易《议碑碣词赋》:“著诚去伪,小疵小弊,荡然无遗矣。”
暂未找到成语荡然无遗的典故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荡然无遗)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荡然无余 | 南朝·梁·任昉《为梁武帝集坟籍令》:“近灾起柏梁,遂逐渠阁,青编素简,一同煨烬,湘囊綖柣,荡然无余。” |
荡然无存 | 唐 白居易《议碑碣词赋》:“著诚去伪,小疵小弊,荡然无遗矣。” |
荡然一空 | 《宋史·杨偕传》:“且州之四面,属羌遭贼驱胁,荡然一空,止存孤垒,犹四肢尽废,首面心腹独存也。” |
荡然肆志 | |
暴露无遗 |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只要在这里发现敌人主力,那敌人一切诡计就暴露无遗。” |
策无遗算 | 《北齐书 幼主纪》:“以策无遗算,乃益骄纵。” |
地无遗利 | 清·冯桂芬《校攽庐抗议》:“人无弃材,地无遗利,君民不隔,名实必副。” |
洞悉无遗 | 孙中山《伦敦被难记》:“此人之果为谁,及其抵英国后之一举一动,本使馆洞悉无遗。” |
毫发无遗 | 唐·韩愈《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致有差误,圣明所监,毫发无遗,恕臣不逮。” |
噍类无遗 | 南朝·梁·任昉《策梁公九锡文》:“含冤抱痛,噍类靡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