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不作


不愧不作

拼音bù kuì bù zuò

解释愧、怍:惭愧。光明正大,问心无愧。

出处《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暂未找到成语不愧不作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不愧不作)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不愧不怍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不愧屋漏 《诗经 大雅 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
仰不愧天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于心不愧
愧不敢当 清 郑燮《刘柳村册子》:“紫琼崖道人,慎郡王也,赠诗:‘按拍遥传月殿曲,走盘乱泻蛟宫珠。’愧不敢当,然亦佳句。”
自愧不如 唐 元结《七不如篇序》:“元子常自愧不如孩孺。”
默不作声 朱自清《不知道》:“固然他有时也可以‘默不作声’,有时也可以老实答道,‘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
天不作美 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23回:“哪知天不作美,到了晚上,彤云密布,降下一天大雪。”
无恶不作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3回:“程大姐自到周龙皋家,倚娇作势,折毒孩子,打骂丫头,无恶不作。”
无所不作 宋·苏舜钦《论五事》:“变诈奇邪,无所不作,苟或败露,立便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