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

拼音jǔ yī fǎn sān

解释反:类推。举一例便能够推知其他的。比喻善于类推,触类旁通。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举一反三的典故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举一反三)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举一反三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观隅反三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序》:“进无方一知二之机,退无观隅反三之慧。”
一反既往
一反常态 郭澄清《大刀记》第16章:“可是而今,他却一反常态,神采飞扬地高谈阔论起来。”
一反其道
一反一复
举一废百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百废百也。”
一举一动 宋 朱熹《朱子语类》:“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