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义执言


仗义执言

拼音zhàng yì zhí yán

解释为了正义说公道话。

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4回:“若以文、武、宣、平之灵,仗义执言,国悔罪,王室之福。”

暂未找到成语仗义执言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仗义执言)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仗义执言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4回:“若以文、武、宣、平之灵,仗义执言,国悔罪,王室之福。”
负气仗义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九卷:“小娥虽小,身体健壮如男子形。父亲把他许了历阳一个侠士,姓段名居贞,那人负气仗义,交游豪俊,却也在江湖上做大贾。”
慷慨仗义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象你做这样慷慨仗义的事,我心里喜欢,只是也要看来说话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轻财仗义 清·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三回:“父母双亡,轻财仗义,颇有孟尝君好友之名。”
疏财仗义 元 刘君锡《来生债》第四折:“则为我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仗义直言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回》:“此人姓范名汝为,仗义直言,救民水火。”
仗义行仁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5回:“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倘蒙存微命,当以捐躯保奏。”
仗义疏财 元 无名氏《看钱奴》:“他父亲在日,人都叫他做钱舍,如今那小的仗义疏财,比老员外甚是不同。”
行侠仗义
仗义疎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