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mèi

三昧


拼音sān mèi
注音ㄙㄢ ㄇㄟˋ

三昧

词语解释

三昧[ sān mèi ]

⒈  佛教用语,梵文 Samādhi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陆游《示子过》
深得其中三昧。

(Budd.) purity and calm arising from correct relization; knack; secret;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意译为“正定”。谓屏除杂念,心不散乱,专注一境。

《大智度论》卷七:“何等为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晋 慧远 《念佛三昧诗集序》:“夫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
宋 叶适 《法明寺教藏序》:“﹝ 妙真、普济 ﹞率州士女修念佛三昧,以旌 昶 之绩而嗣 忠 之业於无穷,志甚远也。”
明 刘元卿 《贤奕编·仙释》:“岂不闻善知识能迴三毒为三昧,迴六贼为六神,迴烦恼作菩提,迴无明为大智。”

⒉  奥妙;诀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长沙 僧 怀素 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集句近世往往有之,唯 王荆公 得此三昧。”
《红楼梦》第四八回:“听你説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秦牧 《艺海拾贝·数字与诗》:“我觉得 唐、宋 许多诗人,都是深懂此中三昧的。”

⒊  指三昧真火。

《封神演义》第八回:“太一真人 动了心中三昧, 毘芦仙 亦显神通。”

国语辞典

三昧[ sān mèi ]

⒈  佛教谓修行者将心集中在一点的状况。为胡语音译。基本上和把心保持在无散乱或静止的境界相似。也作「三摩地」、「三摩帝」、「三摩提」。

《成实论·卷一二》:「今当论三昧。问曰:『三昧何等相?』答曰:『心住一处是三昧相。』」

⒉  诀要、窍门。

《宋史·卷三四四·李之纯传》:「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
《红楼梦·第四八回》:「既是这样,也不用看诗。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英语Samadhi (Buddhist term)​

德语Samadhi (Sprachw)​

法语Samadhi

分字解释


造句

  • 这种与专注对象的同一被称为三昧。
  • 这是根本的三昧法,最究竟的密法。
  • 对守护一切密乘三昧耶来说已经足够。
  • 般舟三昧念佛法门及其传播。
  • 虔敬 是三昧耶的根本。
  • 虔敬是三昧耶的根本。
  • 由三昧加于人心的印迹将抹去过去所有其他印迹。
  • 在世俗状态下他们是力量,但对于三昧它们是障碍。
  • 口头说三昧。
  • 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 傅雷的许多艺术主张是深得艺术个中三昧,极为精粹的见解。
  • 《慈悲三昧水忏》一共三卷,内容主要是在阐明果报遇缘肯定现前的真理。
  • 《摄真实经》更云“越三昧耶重于五逆罪,堕落无间地狱,永无出离期”。
  • 要知道即使像阿难是佛的堂弟,佛也不能给他三昧,他还是要自己努力修行。
  • 《戏作三昧》与《地狱变》是阐述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思想的重要作品。
  • 你若能学愚痴到这个样子,无论你修那个法门,都能得到三昧,都会有所成就的。
  • 当专注对象是细微对象时,所谓的有伺三昧和无伺三昧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加以区别。
  • 在修炼无上瑜伽之后,每当进入三昧与人交往时,行者对所有的人都变得异常恭敬有礼。
  • 以诗艺论,任兄雅好凝炼,不拘字义文法之桎梏,不落赘词冗句之窠臼,真知诗之三昧者。
  • 当心与专注的粗糙对象达成同一,但仍参杂着名称、性质和知识的意识,这被称为有寻三昧。
  • 它被认为是宇宙的,永恒的存在振动原始自然的声音,是一种叫做冥想深州听到'三昧。'。
  • 它的力量,比钻石还坚固,你没有任何方法能破坏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才叫做「念佛三昧」。
  • 切勿批评。挑剔或讲金刚兄弟的过失并待他们如仇敌。这是被归类为金刚乘最大的恶业及坏了三昧耶戒。
  • 当心与专注的粗糙对象达成同一,且不参杂着名称、性质和知识的意识,只留下对象本身,这被称为无寻三昧。
※ "三昧"的意思解释、三昧是什么意思由诗词六六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