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èn

发轫



发轫

词语解释

发轫[ fā rèn ]

⒈  〈书〉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 开始出现:发轫之作 ㄧ新文学运动发轫于五四运动。

引证解释

⒈  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借指出发,起程。

《楚辞·离骚》:“朝发軔於 苍梧 兮,夕余至乎 县圃。”
朱熹 集注:“軔,搘车木也,将行则发之。”
《淮南子·兵略训》:“故得道之兵,车不发軔,骑不被鞍。”
唐 杜甫 《昔游》诗:“余时游名山,发軔在远壑。”
明 徐霖 《绣襦记·结伴毘陵》:“赴京都,已发軔,亲友皆无贐。”
雷昭性 《中国立宪之观察与欧洲国会》:“譬诸行道,发軔即乖,虽追风追电,亦愈觉支离。”

⒉  动用,动员。

《尉缭子·兵谈》:“富治者,民不发軔,甲不暴出,而威制天下。”

⒊  比喻事物的开端。

张彦远 《法书要录》卷九载 唐 张怀瓘 《书断下》:“兹又论夫文字发軔,牋翰殊出。”
金 元好问 《奉直赵君墓碣铭》:“万物并流,至君而止。司南圣涂,发軔伊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瑞云》:“此奴终身发軔之始,不可草草。”
闻一多 《文艺与爱国》:“我们的爱国运动和新文学运动何尝不是同时发轫的?”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七:“中国 立宪运动的具体的表现大约是发轫于戊戌政变。”

⒋  犹发迹。参见“发迹”。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韩子苍 献 王将明 生日二十絶句,内一絶句云:‘万里青霄发軔时,驊騮絶足看奔驰。’”
明 郑若庸 《玉玦记·对策》:“绳枢贱贫,分柴桑终淹此身。一朝发軔,向枫陛躬逢湛恩。”
明 唐寅 《顾君满考张西溪索诗饯之故为赋此》:“功名发軔青云路,长愿存心在泽民。”

国语辞典

发轫[ fā rèn ]

⒈  轫,支住车轮,让它不能转动的木头。发轫指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子开始行动。引申指出发。

《楚辞·屈原·离骚》:「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⒉  借称事情的开端。

《聊斋志异·卷七·瑞云》:「此奴终身发轫之始,不可草草。」

滥觞 开端 开始 先导 先河

终结

分字解释


造句

  • 护士在手术室协助医生发轫术。
  • 文化的发轫期是一种自在且自然的状态。
  • 朝发轫于天津兮,清晨从天河的渡口出发。
  • 中国电影发轫于1905年摄制的《定军山》。
  • 在此进程发轫之初,人们对它的成功表示了某种怀疑。
  • 廿一个月前发轫于隆冬的,不会就在这个秋夜结束。
  • 21个月前发轫于隆冬的,不会就在这个秋夜结束。
  • 一是中国信史发轫的准确年代,一是黄帝是否确有其人。
  • 现代性,代表着一种现代理性精神,发轫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
  • 法律行为理论发轫于德国民法学,其影响及至于行政法及法理学。
  • “五四”新文学发轫期,许多新文学家的主要职业是新式大学的教师。
  • 日本大学学分制经历了发轫、借鉴、规制、弹性化到相对稳定的变迁历程。
  • 心理契约发轫于组织行为学研究,但心理契约在企业与顾客的营销情境中同样存在。
  • 据戚发轫透露,太空行走任务仅仅是适应性任务,而不是科学研究或者航天器维修。
  • 文化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在英国和美国,一系列范围广泛的批评都发轫于此。
  • 历史恰恰是一门批判性的学术学科,其目的正包括对于其从中发轫的记忆作精确的问讯。
  • “东窗设计”故事中王氏主谋之说,发轫于宋人笔记,在明清时期有不同的文本表现。
  • 发轫于古希腊城邦时期的主动公民身份思想,随着近现代亲密性社会的兴起而日渐式微。
  • 阅读研究发轫于19世纪70年代的欧洲,在19与2 0世纪之交,研究中心转到了美国。
  • 首先,大师的发轫之作——即红外辐射的释放受到大气层延迟的理论——不得不被科研机构接受。
  • 个人主义是现代性的重要维度之一,是发轫于中世纪晚期经启蒙运动而形成的现代性价值观念。
  • 中国的新闻教育自发轫以来,为中国的新闻事业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 发轫于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作者电影理论在发现“个人”、张扬“个性”上有着宝贵的自省和倡导。
  • 发轫于日本的行政行为公定力理论并非传统行政法学虚构的神话而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基本范畴。
  • 五四时期是我国近现代声乐教育的发轫期,是20世纪中国音乐历史拉开帷幕以来的第二个开放时期。
※ "发轫"的意思解释、发轫是什么意思由诗词六六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