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ēnggāo

登高


拼音dēng gāo
注音ㄉㄥ ㄍㄠ
词性动词

登高

词语解释

登高[ dēng gāo ]

⒈  上到高处。也特指重阳节登山的风俗。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唐·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ascend a height;

引证解释

⒈  升至高处。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 刘基 《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
郁达夫 《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

⒉  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九日登高》:“汝南 桓景 随 费长房 游学累年。 长房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 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 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⒊  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
《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 石虎 《鄴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 桓温 参军 张望 有《七日登高》诗, 韩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⒋  锦的别名。

晋 陆翽 《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鄴 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 平阳 采桑之津,躬劳蚕月。”

国语辞典

登高[ dēng gāo ]

⒈  登上高处。

《礼记·曲礼上》:「听于无声,视于无形,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史记·卷二七·天官书》:「登高而望之,下属地者三千里。」

⒉  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盖本于此。」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分字解释


造句

  • 自西汉以来,在重阳节登高就成了习俗。
  • 登高山以观美景。
  • 他们喜欢登高。
  • 由于苏格兰的薄雾和雨水,登高非常糟糕。
  • 攀登高峰往往需要时间和耐心。
  • 害怕攀登高峰的人,永远在山下徘徊。
  • 害怕攀登高峰的人,永远在山下徘徊。
  • 他不顾危险,攀登高塔。
  • 不登高山,不见平地;不经锻炼,不会坚强。
  • 噢,你的意思是想让我们爬上去登高望远啊?
  • 我们能够攀登高峰。
  • 我永远也当不了登山运动员,因为我不能登高。
  • 首先,路易·威登高度尊重和珍视自己的品牌。
  • 不同类型的高椅为参观者,带来不一样的登高感受。
  • 人生不只是攀登高峰,有时是从一个山顶到另一个山顶。
  • 一般来说,重阳节当天,人们会登高,赏菊话,吃糕饼。
  • 为了安抚投资者,贝尔斯登高管当日组织了一个电话会议。
  • 能让自己登高的,不是借用他人的肩膀,而是自身的学识。
  • 登高来避灾去难的习俗由来已久,所以重阳节也叫做登高节。
  •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荀况。
  • 这只可爱的小牛犊名叫美登高,它被认为是第一头装了两只假肢的牛犊。
  • 直到我的课程开始时我一直以为登高练习将会成为我课程内容的一部分。
  • 重阳节登高,在唐代就开始盛行了,古时也有很多跟重阳登高有关的诗歌。
  • 下午7点左右,部分贝尔斯登高管在莫里那若先生位于6楼的会议室聚集。
  • 成功的人生如同登高,一步一步地拾级而上,这中间会有一个个关键的转折点。
  • 克勒克先生曾5次获得帝国大厦登高赛冠军,此次夺冠的奖金为5920美元。
※ "登高"的意思解释、登高是什么意思由诗词六六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