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ēngliǔ

柽柳


拼音chēng liǔ
注音ㄔㄥ ㄌ一ㄡˇ

繁体檉柳

柽柳

词语解释

柽柳[ chēng liǔ ]

⒈  又称“观音柳”、“三春柳”。柽柳科。枝条柔弱,多下垂。叶小,鳞形。夏季开淡红色小花。生长于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是盐土地区重要造林树种,又可栽培供观赏。枝干可编篮和筐。

引证解释

⒈  木名。也称观音柳、西河柳、三春柳、红柳等。落叶小乔木,赤皮,枝细长,多下垂。分布于我国 黄河、长江 流域以及 广东、广西、云南 等地平原、沙地及盐碱地。枝干可编制箩筐,嫩枝和叶可入药,性平味甘咸,能透发痧疹。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柽柳》。

《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国出玉,多葭苇,檉柳、胡桐、白草。”
《新唐书·吐蕃传下》:“河之西南,地如砥,原野秀沃,夹河多檉柳。”

国语辞典

柽柳[ chēng liǔ ]

⒈  植物名。柽柳科柽柳属,落叶乔木。高约四公尺,枝条纤弱下垂。叶狭长,披针形如鳞片状,呈浅蓝绿色。夏秋两季开粉红色花,有时一年可开三次,故又名「三春柳」。种子有丝状毛,能适应碱性土壤,河岸湿地或高原旱地都能生长,也称为「河柳」、「旱柳」。因状如人形,又名「人柳」。

分字解释


造句

  • 类似柽柳的一种欧亚灌木。
  • 长穗柽柳;总黄酮;分光光度法;提取工艺。
  • 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对额济纳绿洲柽柳种群蒸散进行测定。
  • 同时随着地下水位的降低,刚毛柽柳枝叶中MDA含量明显增加。
  • 若物种选择柽柳,成活率不高,但可采用容器储水植苗的方法提高成活率。
  • 柽柳群落是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重要的荒漠河岸林,有河滩和沙地两个亚群系。
  • 本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分布于我国的4属30种柽柳科植物花粉形态。
  • 蒸散速率与地下水位变化成反相关关系,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可能致使柽柳死亡。
  • 多枝柽柳的茎干液流呈单峰曲线型,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茎干液流随环境因子变化而波动;
  • 任一种产于非洲和欧亚大陆的灌木和矮树的柽柳,生有小鳞状叶,开白色、粉红色或红色花朵并形成总状花序。
  • 柽柳群落是额济纳绿洲面积最大的群落类型,因而也是阻止、延缓绿洲沙漠化的最后防线,应注意保护和抚育。
  • 土壤相对含水量为30%时,盆栽刚毛柽柳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开始瓦解,推断此时刚毛柽柳已受到较重的干旱胁迫。
※ "柽柳"的意思解释、柽柳是什么意思由诗词六六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