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役


拼音fù yì
注音ㄈㄨˋ 一ˋ

繁体賦役

赋役

词语解释

赋役[ fù yì ]

⒈  赋税和徭役。

引证解释

⒈  赋税和徭役的合称。 中国 古代,赋初指兵赋。 春秋 后期,各国逐渐从田亩征赋,赋和税渐趋混合。 秦 汉 以后,赋指按户口征收的税,徭役则另行征发,赋和役始有明显区别。 明 代以后,将按户口征发的徭役折征银两,把丁税并入田赋,至 清 则以赋役为田租的专称。

《六韬·盈虚》:“其赋役也甚寡。”
《新唐书·食货志二》:“国家赋役之法,曰租、曰调、曰庸。”
《清史稿·食货志二》:“世祖 入 关,首免都城居民被兵者赋役三年。”

⒉  分配徭役。

《资治通鉴·唐僖宗乾符三年》:“西川 节度使 高駢 筑 成都 罗城,使僧 景仙 规度,周二十五里,悉召县令庀徒赋役,吏受百钱以上皆死。”
胡三省 注:“赋,布也;分布使之就役也。”

国语辞典

赋役[ fù yì ]

⒈  赋税和徭役。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安可计其赋役,以为罪人?」

分字解释


造句

  • 第二章:分析赋役与流民产生的关系。
  • 与此不同,中国古代帝王征收赋役无需征得民众的同意。
  • 一条鞭法的颁行堪称中国赋役制度变迁历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
  • 它是国家规定的赋役征收的根本依据,其他册籍在这一点上均不能与之相比。
  • 这些调整在事实上加强了对户口流动的管理,强化了国家的赋役征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 而中国“秦制”以后赋役制度的基础在于,皇权是一切“子民”人身和财产的最终所有者、支配者。
  • 他不知道,管事人凭本子向他表明,依照他的意志租金已减少三分之一,同时本地的赋役却增加了一半。
  • 由于地权的集中和赋役负担的不均,自中期后导致了基层社会体系的破坏,大量的自耕农沦为奴仆,从而使奴仆存养现象普遍化。
  • 该项制度的产生,主要是受中国古代社会注重维护宗法家族利益精神的影响,也与维护乡党利益、处理相邻关系及其些赋役征发的法例和习惯等因素有关。
※ "赋役"的意思解释、赋役是什么意思由诗词六六汉语词典查词提供。